港理大揭示塑胶废物微生物危害 呼吁加强全球监测合作

港理大揭示塑胶废物微生物危害 呼吁加强全球监测合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8 17: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由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助理教授金灵(左)带领的研究揭示了依附在塑胶废物的微生物群落所带来的生态危害。

中国日报香港5月8日电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依附在塑胶废物上的微生物群落 —— 塑胶际,可能带来严重生态危害。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跨学科国际期刊《The Innovation》。​

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约4亿吨塑胶废物,至今累计总量达70亿吨,其中仅有不到10%被回收,80%积聚在环境中。塑胶际由多种化合物组成,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养分,其微生物生物量远超自然环境。研究显示,1克海洋塑胶废物的微生物生物量比1000升海水高出10倍。​

由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助理教授金灵领衔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淡水、海水和陆地环境中的塑胶际及自然环境微生物样本。研究发现,塑胶际和该环境本身的微生物群落,在微生物的种类及共存模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塑胶际的微生物群落更是由相互连结薄弱的特定微生物组成,在自然界中很罕见。

与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相比,塑胶际具有更显著的分解有机化合物能力,或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加速碳循环。尤其在淡水系统中,塑胶际中有大量能扰乱氮循环的细菌,会释放亚硝酸盐、一氧化二氮等有害物质。此外,塑胶际中对人类、动物及植物健康构成威胁的病原体也明显增加,当中更包括了部分本身不存在于该环境系统中的品种,显示塑胶际或能携带病原体穿梭于不同的生态系统。

金灵教授表示:“塑胶废物及其附带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随水流或风等不同媒介长距离流动,破坏微生物品种的自然分布,加上病毒在塑胶际中能存活更长时间,并具有更强的传染力,容易加速病毒扩散,甚至导致疫情爆发。以往我们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影响来评估塑胶污染的影响,但现在起应更重视塑胶际带来的微生物威胁。”

团队强调评估塑胶际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的影响,以及预测其带来的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并期望结合地面监测、实验及计算模型等不同研究成果,监测塑胶际穿梭于不同生态系统、地区和国家的流动轨迹、运输动态及归属。金教授说:“这是一项复杂但可行的任务,需要广泛的国际及跨学科合作,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及通过物联网(IoT)连接的纳米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其关键在于规范化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并建立全球数据共享框架,以促进一致且可实行的见解。”

团队正积极与全球伙伴,包括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收集塑胶样本,建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胶微生物群落目录,并绘制相关风险的流向图。他们利用现存针对塑胶废物迁移和积存状况的研究,开发一个用以评估和量化塑胶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的新模型。该模型以现有的塑胶存在数据和未来的排放估算为基础,并将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金教授补充:“塑胶际的严重程度因地理位置而异,并与区域性的人类活动、发展及环境管理密切相关。透过先进的绘图与追踪技术,我们的研究有望加深对依附在塑胶废物上的微生物的迁移过程的理解,从而在关键领域进行更精确的风险评估和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些数据将有助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公共卫生策略,特别是在受塑胶污染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