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人才、国内大市场、产业链配套齐全优势支撑中国经济5%增长预期

林毅夫:人才、国内大市场、产业链配套齐全优势支撑中国经济5%增长预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6 13: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6日电(记者 欧阳诗嘉)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携其经典著作《解读中国经济》参加承泽论坛第39期暨北大博雅讲坛第656期活动,并做“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的主题演讲。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全程主持,北大出版社学科副总编林君秀出席活动。

在主题演讲中,林毅夫回顾了《解读中国经济》一书的缘起和出版历程,阐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回应了“中国崩溃论”等观点,并在当前面临中美贸易摩擦等新挑战的情形下,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给出了客观理性的预期。

林毅夫在发表主题演讲

林毅夫指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判断要基于中国继续发展的潜力,也即中国的后来者优势还有多大。这种后来者优势可以用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水平来衡量。按照德国、日本、韩国的历史经验,并以2019年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衡量,从2019年到2035年,中国应该还有16年8%以上的增长潜力,有可能实现5%—6%的增长;从2036年到2049年,中国应该还有6%的增长潜力,有可能实现3%—4%的增长。“尽管中国当前面临人口老龄化、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挑战,但凭借人才优势、国内大市场优势和产业链配套齐全的优势,中国仍有非常大的可能实现5%的增长。”林毅夫说。

林毅夫提到,中国从改革开放后到1995年,保持了连续16年、平均9.7%的高速增长。但即便如此,1995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也只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53%。此后到2024年,中国又实现了平均8.3%的高速增长。而无论是从1978年算起,还是从1995年算起,中国都是同时期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同时期唯一没有出现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按现价美元计算是13445美元,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人均国民收入14005美元)。不仅如此,中国的高速增长还拉动了东亚经济体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经济复苏。“有人说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派,我认为我是客观派。”林毅夫说。

在提及“中国崩溃论”为什么反复出现时,林毅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出于赶上发达国家的良好愿望,普遍选择了资本相对密集的进口替代战略。这些产业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需要政府干预和保护补贴才能生存,结果是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问题。因此,二战后,只有13个发展中经济体实现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他表示,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好,根源在于政府干预带来的扭曲和政府失灵。对此,主流经济学理论开出了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药方”,认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必须把制度安排同时建立起来,也即“华盛顿共识”。除此之外,当时的另一个共识是,中国所实行的“既有计划,又有市场”的渐进双轨制改革,是比计划经济更为糟糕的制度。也正是由于这一“共识”,每当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时,国际上就会出现“中国崩溃论”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林毅夫说:“但事实是,20世纪80年代后按照主流理论进行市场化转型的国家,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经济停滞、崩溃、危机不断和严重的腐败,80—90年代的增速甚至比60—70年代还要低。而中国却凭借‘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渐进双轨制改革,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从而为真正过渡到市场经济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现场观众

活动中,林毅夫介绍《解读中国经济》的初稿来自其自1995年起就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程。2008年,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在赴任前夕,将课程讲义整理为《中国经济专题》出版。2012年,林毅夫在世界银行的任期结束,回到北大继续任教,同年,该书的最新版本也分别以《解读中国经济》和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为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025年面世的《解读中国经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已经是第5个版本。据悉,从出版至今,这本书已被翻译为近二十种语言版本,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成为了解中国经济的首选必读之作。

在主题演讲中,林毅夫提到,《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成功做到了三个“自洽”:一是理论逻辑的自洽,即书中的逻辑一以贯之。二是历史逻辑的自洽,即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相吻合。三是实践逻辑的自洽,即与中国当代发展实践相吻合。这三个“自洽”也使得书中的观点能经得住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检验。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为什么改革开放前30年没有做到?林毅夫表示,发展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来自技术层面的创新,以及新的附加值高的产业不断涌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重要区别:发达国家由于产业和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只能靠自己发明。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

中国的后来者优势自工业革命以后就存在,为什么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取得高速增长?林毅夫指出,1949年之后,出于民族复兴的主观愿望和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中国选择了违反比较优势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直到1978年之后,中国才开始遵循自身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开始真正利用后来者优势发展经济。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速发展的最根本的道理。

解读中国经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

书号:ISBN 978-7-301-35419-3

作者:林毅夫 著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文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