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著名作家余秋雨游历了一个位于贵州西南部的侗族村寨,这是一个坐落在翠绿群山间窝着数百户人家的小盆地。他写道:“村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脚楼,此刻正朦胧着灰白色的雾气和炊烟。把雾气和炊烟当作宣纸勾出几笔的,是五座峭拔的钟楼。钟楼底层开放通透,已经拥挤着很多村民和过路客人,因为在钟楼边的花桥上,另一些村民在唱歌,伴着芦笙。”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是中国最大的侗寨之一,拥有1000余户人家。20世纪初余秋雨来到这里时,黎平仍是一个贫困县。“当时旅游业刚刚开始在肇兴兴起,这里是许多欧洲背包客向往的宁静、古雅之地。”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说。
那时肇兴既没有通高速也没有通高铁,游客需要先花一天时间从省会贵阳到黔东南凯里市,而从凯里到侗寨还需要一天。“这段路程只能坐公交车,相当颠簸。”唐大才说。
2020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肇兴共有817户贫困户、3484名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带动参与相关产业实现脱贫,并带动周边乡镇1.5万余人脱贫。同年,直达肇兴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开通,吸引了近30万名游客来此。2024年,超100万名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到访肇兴,实现总收入超10亿元。
唐大才表示,肇兴侗寨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还是当地人民的居所。许多游客被当地的慢节奏生活和质朴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一些游客甚至四五次返回这里度假。目前为止,侗寨已经发展经营了320多家民宿和50多家餐馆,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嬴勇秀是肇兴的一位民宿经营者,其民宿每年可挣得50万元净利润。2018年,嬴勇秀在家人和邻居的质疑态度下决定将家里的双层木屋改建成一家民宿。在肇兴,村民必须提交申请、通过审批才能改建象征着侗族文化的吊脚楼。根据政府提供的设计方案和建设标准,嬴勇秀将破旧的房屋改建成了四层民宿,采用砖混结构,但外观、栏杆和内部墙壁都以木材包裹装饰。
民宿的整体风格与附近的老房屋相融,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侗族风情体验。嬴勇秀说:“近两年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真是多姿多彩,很多游客特别热衷拍建筑上的青瓦和吊脚楼。”她描述,肇兴的景色在白天和晚上完全不同,以鼓楼为例:“鼓楼高高耸在侗寨中,晚上灯光一打开,我们自己都感觉心里的光亮了,这里的建筑、文化和自然风光十分吸引游客,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灵魂。”
中国正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肇兴侗寨也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让村民的生活日益丰富美好。陆东辉是黔东南侗族乐器非遗州级传承人,主要制作侗琵琶、和牛腿琴。2017年,陆东辉回到家乡成立了一家侗族乐器制作工坊,最初工坊的年收入不到3万元。时过境迁,他的工坊逐渐得到认可,制造的的乐器在贵州、广西、湖南的其他侗族聚居地广受欢迎,来自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去年,工坊的年收入超过36万元,春节假期间销售额达10万元。他说:“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履行我们作为传承人的责任,并展示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如今,肇兴侗寨的游客每晚可以在露天广场欣赏传统民族乐器伴奏的侗族大歌,每年吸引近10万人观看表演。
近年来,肇兴还大力发展如油茶产业为主的旅游业和种植业,通过出售农特产品增收致富。香禾糯是肇兴侗寨的传统作物,承载着侗寨悠久的农耕文化,其年产量约为500吨。旅游旺季时,以香禾糯为原料的特色食品销售额约占当地农特产品销售额的30%,成为侗族农特产品的一张闪亮名片。
以合作社联合社为基础,贵州穗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肇兴成立,通过建立农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完整产业链。该公司的负责人吴德帮是一名从深圳毕业的返乡创业大学生,他说:“我们利用镇上的经济旅游效益来带动周边的农民及15 个合作社生产本地优质农产品,并把它们供应到景区,增加了游客的美食体验。”
去年,公司的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30万元。今年,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拉动销售额超1000万元。吴德帮说:“家乡振兴需要把我们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利用各自的技能与资源渠道,把农产品打造出来,让各行各业的产业都发光发热。现在很多肇兴的百姓都不出去务工了,都在老家。我相信通过今年扩大产能、扩大规模,群众的收入会更上一层楼。”
接下来,肇兴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游客友好设施,加强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肇兴还将努力发展文创产业,开展民俗节庆活动,提高游客的体验感。“通过这些努力,肇兴侗寨今年预计将吸引超200万游客到访。”唐大才说,肇兴如今正向着成为国家5A级景区及国家级旅游胜地方向奋斗努力。
(记者 莫竞西 杨军 编译 罗思扬)
原文见5月3日中国日报旗舰版6版、香港版6版、国际版6版。
英文链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05/03/AP68158703a310f193d8761c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