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湖南创新高地“向上生长”

1700余名建设者坚守一线,湖南创新高地“向上生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1 14: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1日长沙讯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五一期间,由中建五局三公司承建的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项目抢抓生产“黄金期”,1700余名建设者一线坚守、火力全开,推进项目地下室结构顺利完工,全面冲出“正负零”,地上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冲刺阶段。

据悉,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建设一标段总建筑面积28.27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单栋主楼地下室最大面积达1.2万平方米。“地下室的工况远比想象中复杂。”技术经理刘铭说。地质条件复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超危大梁加腋施工......面对施工“拦路虎”,项目团队坚持依托智能建造,成功“闯关升级”。

地下室高低跨、错层结构多,给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带来很大困难,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为钢柱、梁板进行精准定位,解决了精度控制的难题。面对节点复杂,层高变化大的支模体系,为确保超危工程施工安全,项目应用智能建造高大支模监测,布置激光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高大模板支撑架、杆件的竖向位移、倾斜角度,监测数据超标实时预警,确保安全施工零事故。最终,项目通过智能监测并结合BIM模拟优化施工顺序,施工效率提高20%。

“我们不仅要打造创新高地,更要在建造过程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刘铭向记者介绍道。在湖大科创港项目中,智能建造板块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智能化集成、智慧运维、智能建造应用贯穿项目全流程。走进项目现场,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履带式抹平机器人、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正有序作业。这些“建筑工匠”凭借精准的AI算法,较传统人工施工效率提升30%,以高效、稳定的表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而智能建造平台则如同项目的“智慧大管家”,将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物资和成本的可视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湖大科创港项目一标段地下室的顺利完工,为项目筑牢根基。接下来,项目团队将锚定“6・30”节点,重点推进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工序衔接,全力冲刺首栋主体结构封顶。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何纯 邹硕)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