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 难题,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突破传统教育范式,创新提出 “思想聚魂+文化润心+技能铸桥+反哺固本”职业教育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教学、文化、育人”渐进式培育三体系和“家校社协同・实践反哺”长效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职教方案。
图1:民族团结实践团走基层促振兴
构建“三课堂融合·三逻辑贯通”教学体系,推动学生从碎片化认知到深度认同
学校创新“认知建构→情感共鸣→价值内化”递进式育人路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时空坐标”纵向串联“先秦华夏认同—隋唐胡汉交融—新时代共同体建设”,推行“知识模块+共同体元素”双轨设计,并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网络云课堂,通过虚拟场景的情感激活与真实协作的价值验证,使共同体意识从抽象认知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情感共鸣。同时学校充分运用校地共建的32个实践基地,展示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案例,组织学生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实践项目,开展“民族产品助销”直播等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深化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图2: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师生座谈会
构建 “语言筑基・场景浸润・情感共振”文化共生体系,推动学生从被动融入到主动认同
学校创新“被动融入→主动交互→情感认同”渐进式培育路径,打造"学帮练" 闭环,开设普通话强化专班,推行 "学生1+1结对" ,开展校内普通话等级测试换学分,实现破解交流屏障与被动融入困境。打造“生活共居+文化共创”双场景,实施学生混合住宿,组建“文化互助小组”,开展“家乡文化分享会”,举办“石榴籽文化共创节”,构建“文化体验—价值传播—情感共鸣”链条。突出榜样引领与价值具象,开展“学有榜样 树有楷模”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故事分享会,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全国样板党支部“可视化成果展”、参与边疆产业调研实践案例,实现从“道理认知”到“情感认同”的跨越。
图3:组织少数民族学生深入企业学习
构建“产教深度协同・职业能力耦合”育人体系,实现学生从职场不适到质效合一
学校创新“形式合作→深度协同→行为认同”渐进式提升路径。联合长城汽车等20家企业成立“产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跨文化职业能力实训中心”,实行“企业导师(汉族)+ 学校导师(少数民族)”双轨指导,从“用工合作”到“育人共同体”重构校企协同机制。同时,学校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嵌入边疆产业案例,开展“跨民族职业任务挑战赛”,推行“跨文化协作档案”,从“单一技能”到“文化—技能共生”耦合培养职业能力,将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职业能力培养全流程。
图4: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站
构建 “家校社协同・实践反哺”长效机制,实现学生从“被动实践”到“主动认同”
学校以三方联动夯实认同根基,构建“需求共研—文化共传—责任共担”的育人机制,成立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铸牢共同体意识协同育人委员会”,形成《边疆振兴需求清单》,开展如电商专业“边疆农产品上行”项目的职业能力靶向输出,建立“毕业—反哺—回馈”全周期跟踪体系,推动学生将短期反哺实践升华为终身化的共同体意识认同。
近6年,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累计招收边疆少数民族学生2000余人,学生毕业率100%,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优生率达到31%,开发出40余门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素质拓展技能提升类特色课程,围绕少数民族工作组建的“海棠辅导员”工作室获评重庆市级辅导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还荣获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为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出积极贡献。(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钟代军 郗晓波 余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