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诗派暨历代江西诗人名家名篇方言诵唱会”在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故里——进贤县精彩上演。江西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朱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以下为发言稿,以飨读者。
在这个春风送暖、诗意盎然的美好夜晚,我们齐聚进贤——晏殊的故乡,共同聆听江西诗派及历代江西诗人的经典诗篇,以方言吟诵千古诗韵,以乡音回响文化血脉。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工作者,我深感江西诗歌传统的厚重与辉煌,也由衷地敬佩各位对江西诗派、江西诗人的关注与热爱。
今天,在这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赣鄱大地,我们以江西话诵江西诗,这是一次文化的盛宴,一次心灵的共鸣,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实践。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向莅临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诗歌爱好者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江西,自古文风鼎盛,是“文章节义之邦”,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高地。从唐代王勃在滕王阁上挥毫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宋代江西诗派开宗立派,江西诗人代有才俊,佳作层出不穷。尤其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理论,推崇深思熟虑、苦心经营的作诗方法,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江西诗法,光耀千秋”。这一诗派不仅成为宋代文坛的主流力量之一,还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发展,奠定了江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除了江西诗派,江西还孕育了大量才华横溢的诗人,如南唐的李煜,他的词章情深意切,成为千古绝唱;明代的解缙,以“对联第一”名震一时。此外,王勃以《滕王阁序》奠定了初唐诗文的高峰;北宋的晏殊,这位出生于进贤的宰相,不仅是政坛英才,更是婉约词派的奠基人,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至今仍令人低回吟诵;晏殊之子晏几道,承袭乃父词风,以细腻婉约的情感见长;南丰的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影响后世;南宋的方岳,诗风自然清新,独树一帜。这些诗人不仅用文本书写了时代的风华,也塑造了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言是文化的基因,是乡土记忆的载体,更是诗意表达的重要方式。江西方言音韵独特,古雅浑厚,既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成分,又兼具地方特色,与江西诗词的韵律美相得益彰。今天,我们以江西方言诵读江西诗歌,不仅是对诗人精神的致敬,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乡音吟诵,让诗歌更加生动,让文本更加鲜活,让千年诗韵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光彩。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方言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年轻人逐渐淡忘了乡音,越来越多的方言诗歌难以被现代人熟悉和理解。然而,方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是维系地方情感和历史记忆的桥梁。今天的方言诵唱会,正是希望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方言之美,感受诗歌的深邃,从而激发我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江西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用方言吟诵古诗,就是对江西诗歌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文化活动,通过音乐、戏曲、影视等多种形式,让江西诗歌走进更多人的心中,让千年诗韵继续流传。
在这里,我也想特别感谢所有为本次活动付出努力的组织者、朗诵者和幕后工作人员,正是你们的辛勤付出,让今天的诵唱会得以顺利举办。你们不仅是在传承江西诗歌的传统,更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向世界展示江西的诗意之美。
朋友们,诗歌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承载着情感与梦想。今天,我们用乡音吟诵先贤诗篇,是一次文化的回望,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愿这一夜的诗韵激荡,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回乡愁,在吟诵之间感受文化自信,在传承创新中延续江西的诗意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