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见八闽: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行见八闽: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7 17: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实践作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关键举措,以“行见八闽”为主题构建了“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通过多元化、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专业实践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奋力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

一、知行合一:社会实践的系统设计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建立学生入学到毕业择业全程育人链,把小我深度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我中,把稳社会实践“方向盘”。学院领导班子带头,专业教师踊跃参与同政工干部共同担任社会实践导师,依托“返家乡”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践三大载体,形成校内外协同融合长效体系,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州市连江县晓澳镇、中国沉缸红曲酒博物馆等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形成校地企共育矩阵。近三年,平均每年300余支实践团队、1000余名学生利用寒暑假组团实践,近300人次就近就便赴社区开展实践,形成党委领导、师生主体、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共建活动

二、多维实践:社会服务的精准施策

坚持成果导向,挖掘实践育人内涵,探索成果可复制、模式可推广的实施路径,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青年成长为需求,打造社会实践“强磁场”。学院紧扣国一流专业、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搭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社区服务三大实践类别,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实践活动立项、实施过程、实践成果进行跟踪,实现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动态监测和精准画像。同时精准锚定需求,为学生进乡村、社区开展电商帮扶、文旅策划、理论宣讲等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如在福安市南岩村开设乡村振兴导游培训班,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指导学生将课程论文、学科竞赛等与实践有机融合,畅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成果共享和转化机制,持续培育、孵化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形成优质项目。

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在福安市南岩村开展开展旅游推介实践

三、实践育人的价值与启示  

坚持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形成“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筑牢社会实践“压舱石”。突破传统课堂局限,通过红色基地研学、乡村振兴实践等场景,实现思政教育的场景化重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实现价值观内化。通过“真实项目进课堂”模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示范效应。学生参与地方文旅规划、电商运营等项目,既提升专业能力,又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夯实青年责任与时代使命的融合,红鲟公社调研中探索生态农业现代化路径,松山镇红色资源开发中思考可持续发展,培养其“知农爱农”情怀。

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行见八闽”为主题构建的“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以思政为引领、以专业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持续见行见效,探索逐步扩大范围、有序扩充数量、有效扩展成果。实践表明,高校社会实践需立足地方特色,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赋能与跨学科协作工作机制,与时俱进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和手段,用入脑入心入行的成效鼓舞青年学生,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提供更具示范性的样本。(图片由陈兴华、王胤发布)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