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田里的增收三重奏

烟田里的增收三重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7 14: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阳春三月,丹江口市千亩连片烟田里,一株株包菜舒展着翠绿的叶片,一棵棵西兰花顶着饱满的花球,十几名头戴草帽的村民正麻利地采收装筐。这幅充满生机的丰收图景背后,是当地创新探索的烟农增收“三重奏”:闲置育苗棚变身“聚宝盆”,烟田复种开启“双倍收益”,家门口就业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第一乐章:育苗棚里长出“绿色银行”

走进丹江口市均县镇的育苗工场,10余座智能温控大棚整齐排列。不同于往年烟苗移栽后的闲置景象,如今棚内生机盎然,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苗青翠欲滴。“我们和附近乡镇的农业种植大户合作,利用5-10月空档期开展蔬菜育苗,每棚可培育菜苗50万株。”技术员赵贞正在调试喷灌设备,水雾中折射出智慧农业的科技光芒。

育苗大棚正在炼苗

这种“烟+菜”双育苗模式让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0%。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合作社统一对接周边县市蔬菜基地,仅春季就完成辣椒苗供应1200万株,带动36户农户户均增收1.8万元。正在分拣秧苗的李大姐算着账:“以前育苗棚闲着还要花钱维护,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块,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第二乐章:烟田奏响“复种增收曲”

烟叶采收后的土地如何焕发新生?丹江口市给出的答案是“错季种植+订单农业”组合拳。在农技专家指导下,烟农们抢抓9月至次年3月的空档期,发展包菜、西兰花等短平快作物。习家店镇农技站肖站长拿着测产仪介绍:“通过测土配方、膜下滴灌技术,包菜亩产可达6000斤,西兰花亩产突破4000斤,实现‘烟田不闲,收入翻番'”。

西蓝花

订单农业模式让种植风险大大降低。在均县镇朱家沟千亩示范基地,种植大户张久华刚签下100亩甜玉米订单:“每斤收购价2.5元,除去成本每亩净赚3000元,比单种烟叶增收40%。”据统计,全市烟田复种率超过85%,年增产值近千万元。

第三乐章:家门口端上“务工金饭碗”

在习家店镇青塘村的豇豆生产基地,30多名工人正在整理豇豆的藤蔓。55岁的张德金动作娴熟:“早上送完孩子上学过来,计件工资每天能挣120元,比在工地搬砖轻松多了。”这种“务工不离乡”的模式,让600多名留守妇女、中老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合作社工人正在为豇豆搭架

合作社创新推出“灵活务工+固定岗位”用工制度,农忙时节日均用工量达800人,固定岗位月薪3000元起。在育苗大棚务工的赵爱莲笑着说:“以前农闲就打麻将,现在既能照顾孙子,又能挣零花钱,日子过得有奔头。”据统计,今年已发放务工工资1400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

合作社工人在育苗大棚剪叶

产业协奏曲里的振兴密码

这种增收模式的背后,是多方合力的制度创新。政府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供复种补贴政策;烟草部门投入300万元改生产经营设施;农业企业负责技术培训和订单收购。“我们加快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并计划建设农产品初、深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进一步增加老百姓收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

合作社工人正在采收油菜

从单一种烟到多元发展,从资源闲置到高效利用,从外出务工到就近就业,丹江口市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当春日的暖阳洒满烟田,那些忙碌的身影、丰收的笑脸,正在谱写新时代田野上的幸福乐章。(图片由 康子龙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