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吕家河,青山如黛,溪水潺潺,村庄静谧而有力量。这里不仅是“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更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均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巍然矗立,见证了无数先烈曾在此浴血奋斗、初心不改。而今,在这片厚重红色文化的浸润下,一家坐落于村中的普通小超市,正通过“两好一创”农网终端赋能、红色文化融合与数字化管理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实现从“乡间小店”向“红色终端”的华丽转身,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两好一创”改旧貌,小店焕发新生机
过去的吕家河中心超市,空间逼仄、陈列杂乱,顾客寥寥。店主王德海常叹:“以前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既想服务好村民,又难以在经营上突破困局。”面对经营困顿,他没有选择等待,而是主动求变。2024年,在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推动的农网终端赋能工程中,王德海成为第一批试点店主。
在客户经理宋阿灵的陪伴指导下,王德海对门店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货架重新布局、商品分类上墙、动线优化设计,定置管理和视觉分区让购物更加高效便捷。更引人注目的是,新设立的“便民服务区”引来村民纷纷驻足:泡一杯茶,翻一本书,顺手带走一袋地道的农特产品,超市不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而成了邻里沟通的温暖港湾。
此外,超市还引入了“公益积分”模式,村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清扫等活动获得积分,在店内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机制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也推动了村庄文明实践的良性循环,“积分驿站”俨然成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红色文化润终端,打造精神“加油站”
吕家河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王德海始终有个愿望:让这段光辉历史不被尘封,让红色精神在当代延续。借着超市改造的契机,他走访村中老党员,收集老照片、老物件和口述史料,一点一滴,将红色记忆化作可见可感的文化展示。
如今,走进中心超市,仿佛置身于一个“红色微展馆”:墙上悬挂着革命故事展板,书架上摆放着红色读物,文化墙上是村民参与绘制的“红色手绘地图”,每一笔都承载着深情与敬意。节假日期间,村里还会组织红色主题读书会、学生讲解员实践活动等,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也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我希望来买东西的顾客,不仅收获生活必需品,也能带走一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精神的认同。”王德海说得质朴,却道出了“红色终端”建设的深意。
超市如今不仅是物质供应站,更是思想加油站、文化播种地。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群众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成为推动乡村凝聚共识、传承价值的精神地标。
数字化经营强底盘,现代管理提效率
在“颜值”与“内涵”双提升的同时,吕家河中心超市还在“数字化”上大步迈进。以前,王德海靠手账记进销存,既不准又费力,经常“账货不符”;如今,一部手机、一个系统,便将进货、库存、销售、收益全部整合,实时可查,经营更有章法。
借助“知音通”数字平台,店内全面实现扫码收银、智能补货、库存预警等功能,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有效防止了滞销、缺货等问题。通过数据分析,王德海还能精准了解哪类商品最受欢迎、哪个时段客流量最大,合理安排进货节奏与活动时间,有效提升了销售效能。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数字化工具不仅让我更省心,还让我在村里做出了‘品牌’。”王德海笑言,数字经营不仅改变了小店的命运,也让自己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目前,这一模式正在丹江口市多个村级零售终端推广,助力更多乡村商户在数字化浪潮中把握机遇、迎风而上。
一店一端口,一村一风景
从曾经门可罗雀的“乡间小店”到如今人气高涨的“红色终端”,吕家河中心超市的蝶变之路,是一项基层政策落地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条农村零售提质、文化润村、数字赋能的共赢之路。
在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推动下,“两好一创”农网终端赋能工程正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将一个个小店建设成为“服务民生的窗口、传播文化的平台、推动共建的纽带”,焕发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活力。
一个终端,一段故事,一种希望。吕家河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协同推进,每一个乡村小店都可以成为一束光,照亮群众的生活,也点亮乡村的未来。(图片由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张宁、邵晓文 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