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3日电(记者 曹音) “4·26 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接受了《中国日报》专访。他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池,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兴起,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日益广泛,特别是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以其强大能力为行业变革注入新动力,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申长雨强调,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此前,他前往浙江,针对初创型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调研,并举行了初创型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座谈会,着重了解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诉求,同时听取了企业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以最近引发广泛关注的‘杭州六小龙’为例,虽然都是一些初创型科技企业,但研发出来的产品却闪耀全球,这是我们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实现厚积薄发的结果。 ”申长雨说。
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商标注册478.1万件,同比增长9.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的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26个,连续两年位居各国之首。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发明创造的动力活力在加速迸发,重点新兴领域的创新动能在强劲释放。 ”申长雨透露,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场景也愈发多元,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多个方面,哪些技术需要保护,应采取什么策略进行保护,如何借助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企业认真思考。 ”他补充说道。
据他介绍,鉴于当前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的诉求在专利方面较为集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9年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明确人工智能参与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又在2024年底发布实施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以政策解读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发明人主体资格、保护客体、充分公开、创造性和科技伦理五方面,诠释了我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框架下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审查政策,帮助创新主体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及时回应社会普遍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热点问题。
完善法律制度、制定标准规则的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专利审查方面进一步提升效率。数据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全国布局建设了7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其中62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2.1万余家相关备案企事业单位提供人工智能领域专利预审等专业化服务。2024年,共受理人工智能领域专利预审请求4.6万件,通过快速审查途径获得专利授权3.1万件,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在3个月以内,有力支持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申长雨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生态涵盖算法框架、算力资源、数据要素等诸多创新“点位”,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众多产业领域,这意味着知识产权保护要能满足不同“点位”的多元需求。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在3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引入法院、检察院、公安、海关等相关部门入驻办公,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高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的及时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打下良好基础。
申长雨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发力、协同联动。同时,考虑到人工智能企业初创型居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较难依靠自身力量应对专利挑战、商标抢注等知识产权方面问题,知识产权部门也将持续畅通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渠道,跟踪分析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大力度保护企业创新成果,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专利池,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充分发挥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作用,为包括人工智能领域在内的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指导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大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
“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全球议题,我们会秉持开放合作姿态,积极推动构建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申长雨补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