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发展科技是关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新征程上,重点、难点又在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如何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服务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时代担当。
用科技助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结合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深挖问题根源,找准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成效。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以科技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新时代三农人的责任和担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将党建工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农业科研团队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开拓民族地区农业学院科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学院植物学研究团队以“植”“耕”大地科研理念,带领学生深入攀西地区田野开展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发现并发表植物新种13个、新变种20个,出版《凉山州林木资源图鉴》《攀西种子植物》等学术专著7部,教材1部,在《Nordic Journal of Botan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凉山州自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团队将“农耕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植物学》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川省一流课程。
洋葱等攀西特色经济作物创新团队长期坚持“葱”“丰”在前工作作风,有力践行了冲锋在前助力优质丰产的服务精神。洋葱等攀西特色经济作物创新团队率先将激光诱变技术引入洋葱育种领域,通过系统研究,成功选育出50余个新品种,其中“西葱1号”“科威红10号”等10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填补了国内短日照洋葱育种的空白,实现了红皮、黄皮洋葱的全国单产纪录。“科威红10号”因抗病性强、产量高,被列为2025年四川省农业生产主推品种。通过推广新品种,农民亩产收益提升30%以上,带动加工、物流等产业链发展。目前,“科威”系列品种已在印度、约旦等24个国家试种,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育种”、从“地方特色”到“国际领先”的产业升级,为凉山州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苦荞研究团队、柑橘等攀西水果及林下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等,秉持“苦”尽“柑”来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心为农科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苦荞研究团队系统收集保存荞麦资源,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荞麦资源库,共收集荞麦资源2500余份,抢救性收集到红花苦荞、红花红叶甜荞、绿花荞麦、岩野荞麦、易制米旱苦荞等濒危荞麦资源。创新出“低温高湿+显微操作”苦荞杂交技术,率先在国内成功实现了苦荞的有性杂交。首次创建苦荞重组自交系,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和定位关键基因。采用染色体人工多倍化及远缘杂交技术,选育出突破性和专用型苦荞新品系。通过航天诱变(搭载神州8号)、物理诱变等技术选育出西荞1号、西荞2号、西荞3号、西荞4号、西荞5号、西荞6号、西荞7号、西荞8号、西荞9号和米荞1号新品种10个。建立“条播-旋盖-机收”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柑橘等攀西水果及林下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等,累计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面积501.3万亩,累计新增销售额(产值)52892万元,节本25141万元,新增收益78033万元。通过对苦荞产品加工设备的引进和工艺的创新,研发的产品有苦荞粉、米、面、茶、酒、方便食品、饮料和糕点等7大类65个单品。在凉山州石榴、苹果、樱桃等果树生产中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近150万亩。201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022年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石榴产业突出贡献奖。
魔芋等攀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功能性因子研究与高值化利用团队、马铃薯特色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团队、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复合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团队践行数我最行拼搏精神,非我“魔”“薯”的责任担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魔芋研究团队聚焦魔芋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围绕高效轻简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优质抗逆种质资源创制、土壤-魔芋互作机理三大核心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突破海拔梯度适配技术瓶颈,成功构建覆盖低、中、高海拔区的魔芋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集成生物菌剂应用、微环境调控等关键技术,在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典型区域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亩均增产达23%以上。建成魔芋种质资源保育平台—西昌学院魔芋种质资源圃,系统收集保存了30余个涵盖国内主要产区的特色魔芋种质,正在建立表型组-基因组双轨鉴定体系。马铃薯团队选育出西薯1号、西芋2号、西芋 3 号、川凉薯 10 号、西芋 4 号、川凉芋 1 号等优良新品种,累计推广 2444.82 万亩,新增经济效益 91.1 亿元。集成“生物农药+马铃薯品种+预警系统+栽培体系”晚疫病防控技术体系,晚疫病发病率低于 10%,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有效成分)95.28 克/亩。“优良品种+智能预警系统+生物农药防控”防治效果达 99.45%。目前已开展技术培训 117 期,共培训基础技术人员 1157 人次、专业技术人员 628 人,培训农民 55510人次,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为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落地落实和“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