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道”到“枢纽”的跃迁
站在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内,兰州新区路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吴消滔指向远处的国际货运班列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是甘肃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更是国际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作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陆港型物流枢纽,路港公司依托中川北站物流园,构建起覆盖欧洲、亚洲、非洲20多个国家的“四向多条”国际货运网络,累计到发中欧、中亚等班列1176列,占全省班列发运量的50%以上。
园区内的兰州铁路口岸中川作业区占地30万平方米,配备5台龙门吊和专用铁路线,年吞吐量达1200万吨。通过设立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海外仓,公司解决了中亚班列回程集货难题,常态化开展进口木材、粮油等业务,并推动“甘肃制造”不锈钢卷、中药材等产品出口至俄罗斯等地。2023年,路港公司联合中铁物总开通首趟亚麻籽跨国班列,首列定西中药材“陆海台”联运通道,进一步拓展国际物流版图。“海外仓是打通双循环的关键棋。”吴消滔强调。
与此同时,甘肃物流集团供应链公司以秘鲁钱凯港为支点,升级海外仓功能,实现银精矿运输时效缩短20天、成本降低20%,并逐步拓展铜、金等新品类贸易。2025年,两家企业营收占集团总营收50%,成为甘肃外向型经济的“双引擎”。
T3航站楼激活“空中丝路”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运首月,以高效运营与智慧服务交出亮眼答卷:累计保障旅客137.1万人次,同比增长8.37%;货邮吞吐能力跃升至30万吨,洲际航线布局加速成型。飞行区升级至4E级后,可起降大型客货机,为开通直达中西亚、欧洲的航线奠定基础。
通过“高铁+航空”零换乘设计,GTC综合交通中心实现高铁、地铁与航站楼无缝衔接,兰州西站至机场仅38分钟,形成1.5小时“旅游圈”。投运首月,空铁换乘旅客超4.5万人次,民航巴士运送旅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临空经济区GDP产出达传统工业区2.3倍。机场半径15公里内,航空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增就业岗位超5000个。
T3航站楼以82%的自助值机率、92%的人脸识别通关率、行业领先的行李追踪系统,重塑出行体验。网友“祁连山下W先生”评价:“新机场科技感满满,二十多个安检口井然有序,感觉比之前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航站楼引入31个新品牌,其中“甘肃首家店”19个,文创产品、特色餐饮备受旅客青睐,商业营收同比增长60.29%。旅客“星河云烟”感叹:“在机场买到了甘肃特色的甜胚子奶茶,价格和超市一样划算!”
货运能力同步升级,三期工程新建国内货站2.35万平方米、国际货站1.7万平方米,开通兰州至塔什干国际航线,推动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甘味”产品通过“空中丝路”走向全球。“未来将与中欧班列协同,构建‘48小时全球达’物流体系。”机场负责人表示。
兰石集团双轮驱动技术突破
“我们不仅要做氢能装备的制造者,更要做全产业链的整合者。”兰石集团技术负责人介绍。集团成功研制甘肃首台套1000标方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填补省内空白;自主研发45兆帕及90兆帕离子液氢气压缩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参与编制《加氢站用储氢压力容器》国家标准,实现高、中、低压储氢容器全覆盖。依托兰州新区绿氢“制储输加用”一体化试验示范基地,兰石推动氢能大巴跨区域运行,并联合仙湖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氨氢融合装备技术联合实验室,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的氢能生态圈。
在兰石重装车间内,125MN智能快速锻造液压机组以每秒150毫米的速度锻造高合金钢件,尺寸精度达±1毫米,锻造频次达80次/分钟。“这台‘甘肃智造’的设备,解决了航空航天、核电领域特种材料的‘卡脖子’难题。”技术团队表示。机组采用变量伺服控制技术,能耗降低20%,动态响应速度提升30%,服务范围涵盖钛合金、工模具钢等高附加值材料,年产能达5万吨。
兰石集团以“数智融合”为核心,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焊接数字化车间入选工信部物联网赋能典型案例,400余台焊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焊接效率提升30%;基于“兰石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构建数字孪生车间,实现生产调度智能化。
黄土坡上的“绿色革命”
“黄河水高泥沙无法滴灌?我们的技术破解了这个难题!”甘肃亚盛亚美特节水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玉华指着滴灌带介绍。公司研发的“引河滴灌首尾改装成套设备”攻克技术瓶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每亩节水30%、粮食增产15%。这项技术累计在甘肃、内蒙古等16个省份推广630万亩,惠及10万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内蒙古通辽,滴灌带地埋技术让玉米亩产突破吨级;在宁夏,精准水肥调控使枸杞品质提升40%。“我们不仅推广技术,更注重与村集体共赢。”刘玉华提到,公司与玉门市东渠村合作“国企+村集体”模式,2024年新签订单2828.87万元,为村集体分红100万元,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此外,公司研发的“小流量抗堵塞灌水器”减少水资源浪费,适配小流量多频次灌溉需求,进一步提升了节水效率。
从国际班列的汽笛声到氢能大巴的引擎轰鸣,从空港枢纽的数据流动到节水技术的田间渗透,甘肃正以创新驱动全域协同,构建“陆海空”立体开放格局。“‘一带一路’机遇与本土创新结合,让甘肃从‘跟跑’变为‘并跑’。”在这片热土上,一场技术赋能、产业聚合的深刻变革,正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马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