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砸不断中国外贸链

近日,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同时不断升级对华关税,引发全球高度关注。面对美国滥施关税,中国如何应对?广东如何应对?

“关税大棒”砸不断中国外贸链

来源:南方评论 2025-04-21 17: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文 | 悦 言

近日,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同时不断升级对华关税,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中美两国是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是具有全球影响的贸易伙伴。目前,美国是中国第一大货物出口目的地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自美国进口分别占当年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的14.7%和6.3%;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自华进口分别占美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的7.0%和13.8%。

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第一外贸大省,外贸体量长期占全国五分之一左右,已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与美国经贸往来日渐密切,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宝洁等众多美国公司在广东投资兴业,美国成为广东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2024年,广东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中国台湾。

面对美国滥施关税,中国如何应对?广东如何应对?

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一向被视作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尽管当前关税战阴霾笼罩,但广交会的魅力丝毫不减:4月15日开幕的第137届广交会依然是“一位难求”,展会上万商云集、人潮熙攘,已有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他们“谈生意”“叙旧情”“拓人脉”,为全球贸易注入信心与活力。

从广交会看关税战,中国答案非常明晰——

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坚持“握手”而非“挥拳”、“拆墙”而非“筑垒”、“联通”而非“脱钩”,将继续不断做大贸易“朋友圈”,做强投资“引力场”,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一)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广交会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开放”。

从1957年开始,广交会已经走过68个年头。历经风雨、从未中断,“中国第一展”持续记录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如今,广交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贸易盛会之一,也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广交会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服务国内外企业,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交会因开放而生。

4月10日,第137届广交会开幕前夕,广东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一批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直观展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创办广交会为契机,打破封锁、广交天下朋友,发展对外贸易,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珍贵史实。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货物禁运,中国急需架起一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1957年4月25日,酝酿已久的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拉开帷幕。首届广交会吸引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客商,成交8657万美元,换回了新中国急需的外汇和技术设备。从此,贸易壁垒不攻自破,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顺利打开。

广交会靠开放而兴。

广交会见证中国走向、融入世界,中国优质产品借此闯进国际市场,中国开放形象也在国际上树立起来。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后,广交会进入快速发展期。第31届广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最后到会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会。改革开放后,广交会成为跨国企业“引进来”的最佳窗口之一。从2007年第101届开始,广交会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字之差展现了互利共赢的开放决心,体现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市场”的角色转变,广交会“卖全球买全球”的国际公共平台特征更加凸显。

广交会向开放而行。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严重干扰国际经贸合作。当美国大搞“脱钩断裂”“小院高墙”之时,中国却在不断修炼内核、扩大开放,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美国滥施关税的背景下,本届广交会以“开放共赢未来”的姿态破浪前行,展览总面积155万平方米,展位总数约7.4万个,参展企业约3.1万家……各国参展商、采购商、消费者对广交会、对中国产品、对中国市场投下“信心票”,用行动证明“关税大棒”砸不断中国外贸链,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产品物美价优的追求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会改变。

广交互利通天下,合作共赢惠八方。广交会在西方封锁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在遏制打压中奋进,为应对当下关税战、贸易战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迪。

(二)

作为全球贸易的瞭望窗口,广交会见证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前些天,社交媒体上热转“一支铅笔”的视频。视频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已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分析制造一支简单木制铅笔的材料来源,解释了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好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支铅笔,足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它既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更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可以人为切断的。

国际贸易关系中,国与国通过基于比较优势的商品交换,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彼此需要,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各国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交会作为互利共赢的开放平台,全球客商在这里结缘,这本身就是中国外贸活力与韧性的体现。

活力与韧性源于普惠包容。

广交会被誉为“贸易的桥梁、友谊的纽带”,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企业、采购商和考察团在这里探讨合作机会,建立跨国友谊。中国的智能家电、电动汽车、衣服鞋包等在广交会上圈粉无数,满足了各国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孟加拉国黄麻制品、埃塞俄比亚咖啡等产品畅销,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也能通过广交会对接国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欧美高端医疗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与中国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也为发达国家企业提供了拓展中国市场的机会……普惠包容是广交会追求的重要目标,是全球客商愿意和中国做生意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

活力与韧性源于分工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逐渐壮大、紧密联系,各方已成为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广交会也是其中一环,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制造商、采购商与技术服务商,高效推动了精准对接、跨国合作,大大降低了国际分工成本。广交会不仅是商品贸易的舞台,也是技术标准、商业模式深度融合的共享空间:中国企业通过与国际标准的直接接轨,迅速捕捉全球产业发展动向;海外企业近距离接触“中国制造”最新创新成果,搭建起技术对接和合作开发的快捷通道。这种双向的交流互动,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传播与产业迭代进程,厚植了中外贸易的微观基础。

活力与韧性源于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中,唯有追求互利共赢,找到各国利益汇合点,才能实现彼此成就、共同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始终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企业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从不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获得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广交会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广交会上,中国通过进口高质量产品和技术,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各国企业通过广交会购买中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现代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利合作,而非零和博弈、你输我赢,“恩赐论”“吃亏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保护主义没有出路,互利共赢才是正道。美国滥施关税严重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广交会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承诺、互利共赢理念,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注入新动力。

(三)

作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广交会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的底气和信心。

 “一如既往地人潮汹涌,还是那种熟悉的氛围”“第一天就来了超6.4万人,现场简直是人人人机器人人人人”“这里就像一个世界橱窗和秀场,向全世界展示优质企业的最新技术”……4月19日,本届广交会第一期闭幕。洽谈火热、成绩亮眼的背后,是广大采购商坚定看好中国、看好中国产品。经过多年贸易战的锤炼,中国经济展现了“越压越强”的韧性,应对美国滥施关税,我们有底气、有信心。

中国经济有广阔的大后方。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中国拥有14亿人口规模和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对应着全球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这是世界上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中国经济广阔的大后方。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扩内需各项政策加力扩围,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日益显现。据统计,2024年中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为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促进内外贸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标准对接,本届广交会期间还举办了“外贸优品和国内采购商见面会”活动,达成意向成交总金额超6.8亿元。

中国经济有强大的应变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西方不亮东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展现出强大的应变力。在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我国对美出口份额在过去几年降低了4.5%,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提升了9.1%,成为150多个国家主要贸易伙伴。本届广交会在全球开展招商宣传推广,从到展客商结构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72%,金砖国家占27.4%,经合组织成员国占15.4%,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占11.7%,中东国家占14.3%,欧美国家占10.5%,多元化拓展成效显著。

中国经济有充沛的新动能。

中国的科技高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正在创造国际贸易的新机遇、新范式。从农副产品到锅碗瓢盆,从服装、家电、家具等“老三样”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广交会上,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处处彰显着中国制造、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的实力。本届广交会首次增设服务机器人专区,新参展企业近4600家,人工智能炫技、机器人“整活”等成为新亮点。中国制造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向着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谁就能从容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广交会是一扇窗,可以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这里既经受得起狂风骤雨的洗礼,也抵御得住贸易寒流的侵袭。

(四)

作为已经走过68个年头的贸易盛会,广交会有着“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浪中成长、在磨砺中壮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美国单方面挑起关税战后,中国外贸企业有担忧更有应对,有压力更有动力,它们将目光向内聚焦,以创新产品、抢抓订单、开拓市场的主动作为,努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发扬斗争精神——

中国已与美国打了8年贸易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企业的心态更加沉着冷静。有做外贸的企业家说:“不怕,打过一次了,打不倒!”有参展商直言:“大家现在都比较淡定,静观其变,反正危中有机,一切皆有可能。”有企业坚持“不降价”,认为“工厂不会真正支付关税,而是会传导给终端的消费者”。这正是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表现。历经5000多年风雨洗礼,中国什么难没见过,什么坎没迈过?中国人民从不惹事,更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

开拓多元市场——

美国滥施关税不可避免对中国外贸造成冲击,但“天塌不下来”。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国的重要性可能被高估了,因为美国仅占全球商品进口的13%,仅凭一己之力无法逆转全球化。与之相比,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内需潜力巨大,外贸发展空间广阔。“没有不能做的市场,只要有需求,我们就会去争取”“我们的销售人员早就去开拓东南亚、非洲、拉美市场了”……在广交会上,一众身经百战的外贸企业,正在积极调整策略,积极开拓非美国市场。

保持创新劲头——

在全球化贸易环境波动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力是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地方和企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多点突破。广交会上,100余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称号的优质特色企业集中亮相,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创新力。打不倒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卡脖子”、打压遏制只会倒逼我们加快实现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以创新赢得更大市场。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路都是人一往无前踏出来的。制度有优势、市场有潜力、企业有活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韧不拔的中国经济必将在风雨后更加茁壮。

(五)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

在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上,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广交会要“发展和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弹指一挥68年,面对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广交会常办常新、越办越好。这就像一种行动宣言:人类终将超越零和博弈的窠臼,在开放合作中书写贸易文明的新篇章。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国人的基因里,从不惧怕任何风险挑战,美国滥施关税无法撼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开放永远是确定性的来源,合作始终是破局的钥匙。

执笔:王庆峰 丁建庭

设计:廖春燕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