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最美乡村”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热闹极了,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保康是全山区县,地处北纬30°这一世界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坐标带上。该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一区三地’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奋斗目标,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产业链“首链”,着力构建茶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高位推进茶叶产业成为全县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截至目前,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0.1万亩,可采摘茶园面积达到15.2万亩,带动全县4万人就业增收,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
保康县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和“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一系列称号,并连续7年获得“全国茶业重点县域”的荣誉,是茶叶主产区和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
从绿叶到“金叶”,生态种植擦亮“有机”品牌
4月12日一大早,在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内,被一场春雨“唤醒”的茶叶,生长的郁郁葱葱,茶农们挽着篮筐,大把大把地采摘嫩芽。
茶园负责人王召均告诉记者,他的茶叶长势好、销售旺,归功于建设生态茶园,进行有机种植。
保康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过去由于传统模式种植,茶叶产业一直面临“低产低质低效”的窘境。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保康县实施茶叶品牌建设工程,建立绿色有机茶品牌认证激励机制,引导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王召均的茶园被列为首批“湖北省生态茶园建设示范项目”,主要通过深挖沟,用饼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灭虫,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进行三年有机改造。
“为了确保有机茶园的品质,我们坚持不用任何化学农药。”王召均介绍,合作社目前有机茶园面积1200多亩,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对茶园基地及生产车间进行管理,保障出品的茶叶高品质,已出口欧盟地区。
示范引领、政策扶持,各大合作社也在“有机种植+”上大作“文章”:城关镇九皇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黄豆、有机肥各150公斤的标准进行施肥补充氮元素,氨基酸含量达到3.99%,茶叶内质提高了30%;两峪乡开林大三元茶叶种植合作社通过在有机肥中加入牛粪、厂家处理奶粉、矿源腐植酸进行发酵、腐熟,大大提升有机质含量,不仅实现了养殖、种植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更是大大降低成本,茶叶品质经检测超过欧盟优质农产品检测标准……
为壮大“有机茶”品牌,保康县以保茶集团为龙头,联合保康38家茶叶企业,成立茶产业联合体,以“襄阳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红”为公共区域品牌,实现有机茶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整体提升、经济效益整体提升、生态效益整体提升。
“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的路子,坚持种有机茶、施有机肥,不会对土壤、空气、水造成污染,符合现代人健康绿色的生活要求,并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保康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杨先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有绿色生态茶园8万亩,获得欧盟有机认证茶园1.5万亩。计划到2030年,有机茶认证面积占比力争超过30 %,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
从内销到出口,“茶链”延伸产品俏销海外
分级、整形、精制……4月14日,走进保康县万寿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茶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茶香四溢,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加紧制作将要出口塔吉克斯坦的100吨大宗绿茶,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保康县种茶历史悠久,过去主要以加工生产春茶为主。“以前,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就冷清下来,大量夏茶、秋茶无人问津,被白白浪费掉了。”公司董事长郭大友说。
郭大友从事茶叶生产有20多个年头了,主要在国内销售。为了打破以单一春茶销售为主的模式,把夏茶和秋茶作为新的增长点,2022年,郭大友在商务部门支持下,公司取得出口资质,与武汉一家出口企业“联姻”,新注册成立保康县鑫农茶业有限公司,建成茶叶精制加工车间,生产出口茶,主要销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3个国家。
“我们从源头抓起,采摘鲜叶、加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质量标准把关。”郭大友介绍,今年,公司已经出口绿茶430吨、红茶100吨,出口创汇400多万元。
位于保康县城关镇的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在产业链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一片片茶叶经过蒸煮、萃取、浓缩等一系列工序,变成高浓度的茶叶原萃液。
保康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刘志安介绍,公司主要集中于把保康茶叶中低端的原料进行加工升级,主要产品为茶叶原萃液和茶粉,适用于食品和饮料添加,出口至东南亚和中亚国家。
打开一袋包装好的茶叶原萃液,咖啡色的浓稠液体缓缓倒入量杯,空气中瞬间弥漫茶香。
“这是独属于保康茶叶的味道,好原料出好产品。”刘志安介绍,保康茶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茶叶素等各种有益成分,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公司今年订单已经排到6月底,预计可生产茶叶原萃液1000多吨,产值超亿元。
据了解,为支持茶产品出口,保康县积极扶持已具备产业基础和出口渠道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提升加工能力,稳定国际市场,推动保康茶叶走出国门,香飘海外。
近年来在茶叶出口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当地茶叶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保康共有4家茶企具备出口资质,每年全县出口精制茶、茶叶萃取液等深加工产品1000多吨,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
从茶山到“景区”,“绿色经济”增添崭新名片
清晨,薄雾缭绕,在保康县官山世外茶源山头眺望,青翠的茶垄随山势起伏,宛若一条条绿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
平均海拔700多米,距县城区3公里……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官山世外茶园正演绎着“茶园变成公园”的茶旅融合转型篇章。
2022年,官山世外茶源成为省级龙头企业与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023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与最佳旅居康养目的地,2025年3月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旅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茶旅目的地,年游客接待量达近1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达1000多万元。”官山世外茶源负责人秦小丽说。
一路茶香,一路风光。店垭镇徐记茶厂负责人彭宏霞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娘子”,还是抖音短视频“达人”,她将茶园美景制作成精美短视频,吸引了各地网友前来采风打卡。
今年,锅厂村对茶园道路进行全面刷黑,配套建设120平米观景台,铺设电缆线和光缆设施,后续还将配备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茶园风情。
作为保康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村,格栏坪村以生态茶园为依托,将种茶、采茶、卖茶与乡村休闲度假游有机融合。目前,全村茶叶年产量1100余吨,产值达7000万元,标准化农家乐达8家,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保康县将茶叶作为“绿色经济”新名片,把“茶旅融合”作为“全域旅游”新引擎,通过整合资金,统筹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等配套建设,以茶叶重点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功能,举办茶文化旅游活动,建成店垭镇格栏坪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官山世外茶源国家级生态农场、歇马镇白竹香炉山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店垭镇“西岭山居”等一批茶文旅景区,构建茶叶产业与文旅“共融互促”的发展格局。(图/杨邹 张玮 王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