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看湖南|湘菜飘香马六甲 架起中马文化桥梁

辣椒在热锅中滋滋作响,发酵香料香气四溢……湘菜正以独特魅力在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谱写着友谊乐章。

中国日报看湖南|湘菜飘香马六甲 架起中马文化桥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17 14: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4月17日,在中国领导人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国日报》在第三版刊发报道“Hunan cuisine adds flavor to Sino-Malaysian bond”(湘菜飘香马六甲 架起中马文化桥梁),讲述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漂洋过海走出国门,风靡马来西亚大街小巷,成为中马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故事。

《中国日报》2025年4月17日第三版截图。

报道译文如下:

辣椒在热锅中滋滋作响,发酵香料香气四溢……湘菜正以独特魅力在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谱写着友谊乐章。

据《湖南日报》报道,从历史悠久的马六甲海峡商贸走廊,到吉隆坡现代都市的霓虹街巷,这场跨越时空的美食对话,正通过一道道佳肴重新定义着文明交融的内涵,这场始于味蕾的双向奔赴,正在重塑两国的文化纽带。

湘菜远征马来西亚的历程反映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在辣椒油与文化好奇心的奇妙融合中,地理边界便在味觉共鸣中悄然消融。当筷子在热气腾腾的餐盘间碰撞,中马两国品味的不仅仅是美食的味道,更是一份被精心酝酿的友谊的未来。

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一艘15世纪商船复制品见证着马六甲海峡作为历史上香料贸易通道的重要地位。当西班牙与葡萄牙商人将辣椒引入亚洲数个世纪后,这片土地孕育出独特的嗜辣文化。

如今,红烧肉和血鸭等口味浓郁的湘菜点燃了马来西亚人的味蕾,也让许多餐馆变成了文化交流的中心。

来自湖南怀化市的企业家胡梦云走在了推广湘菜的前列。2001年洞察到大马市场对地道中餐的潜在需求后,她带领六位湘菜大厨在吉隆坡开了一家餐厅。

她告诉《湖南日报》:“那时,湘菜在川菜或粤菜的菜单里只是一个小配角。”

随着中资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胡梦云的餐厅迅速扩张,发展到了三家分店,并衍生出了一个面条品牌。

68岁的餐饮人胡庆龙(Jerry Aw)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因在马来西亚遍寻正宗剁椒鱼头未果,他毅然在吉隆坡开设湘菜馆。

由于在马来西亚很难吃到正宗的剁椒鱼头这道湘菜招牌菜,他决定在吉隆坡开一家自己的餐馆。

他强调:“我们从不改变菜品的配方,坚持原汁原味。”他还指出,店里80%的顾客都是当地人。

如今已退休的胡庆龙会在经营餐馆方面给女儿提供建议。他说,餐馆的厨师都来自湖南,就像他的兄弟一样。

“他们性格直爽、脾气火爆,就像我年轻时一样。”他还说,这些厨师跟随他很久了,即使其他餐馆出双倍的工资,他们也不会离开。

43岁的厨师朱为金已经为胡庆龙工作了17年多。他26岁时来到马来西亚,并决定留了下来。

朱为金说,老板很信任他,在厨房里给他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他表示:“马来西亚有100多家湘菜馆,但我们始终名列前茅。”

保障这份地道风味的,是湘籍企业家冯国华打造的供应链体系。他在湖南桂东海拔800米山区建立的种植基地,通过冷链物流确保新鲜辣椒10日内直达吉隆坡厨房。

冯国华说:“供应链运营是我们的生命线。”此外,他还拥有一个在海外开了10家分店的餐饮连锁品牌。

从桂东的梯田到马来西亚的厨房,这个无缝衔接的网络拓展了湘菜在全球的美食版图。

对于亚洲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梁维彬(Leong Wei Ping)来说,这些菜肴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使者。他说:“当马来西亚人品尝到红烧肉或剁椒鱼头时,他们就会产生想去湖南看看的渴望。”

梁玮彬表示,马来西亚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国家,不同的美食在这里都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他也称赞了美食在消除文化隔阂方面的力量。

“美食就像一座桥梁,通过共同的文化传承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梁维彬说。

湖南日报以及《傲椒的湘菜》节目组均为本文作出了贡献。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何纯 邹硕 朱友芳|刘瑶)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