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学者:合作红利仍在,中欧不应从“队友”变对手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因素和美国对华政策影响,中欧关系面临挑战,但中国始终坚持与欧洲保持稳定的双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克罗地亚学者:合作红利仍在,中欧不应从“队友”变对手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5-04-15 09: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中欧建交50年间,双边关系稳步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欧友好合作进一步加强。然而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因素和美国对华政策影响,中欧关系面临挑战,但中国始终坚持与欧洲保持稳定的双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欧盟国家应努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善对华关系,为世界的繁荣稳定注入正能量。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亚斯娜·普莱夫尼克(Jasna Plevnik)

克罗地亚地缘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

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建立了外交关系。自那时以来,中欧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战略,建立了惠及双方经济和人民的长期全面伙伴关系。十多年前,中国提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二者相互关联,促进了中欧互联互通。

2014年至2019年,让-克洛德·容克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时,没有人担心同中国的合作可能危及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技术进步。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很高。2014年欧洲投资计划启动时,“一带一路”倡议甚至被视为与欧盟目标相契合的倡议,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当时,欧盟遵循着自己的对华政策,致力于发展一种更加连贯的战略对话,侧重于经济合作,不搞大国政治博弈。欧盟视中国为前沿技术开发的平等伙伴和全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今天的“去风险”、制裁,以及呼吁禁止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等地缘政治话题,当时都还没有兴起。

然而,到了2019年以后,中欧关系在西方大国的政治压力下急剧转冷,西方媒体界乃至学术界对华态度极端偏颇。欧盟把美国的反华政策拿来当作自己的对华关系范式,使中欧关系复杂化,阻碍了合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过去六年来中国在欧洲面临巨大挑战,但中国仍在继续努力与欧盟和谐相处,期待欧方在对华贸易和技术合作方面采取更加独立自主的立场。中国从不追随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思潮,也不会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滥用制裁,而是始终致力于同欧洲建立长期稳定、相互信任的双边伙伴关系。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几年欧盟、中国及其他全球大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即使我们已经知道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仍可能把握不住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世界已经很难恢复到“前特朗普时代”和“前乌克兰危机时代”了。金砖国家的扩员和“全球南方”力量的加强是一个好的方向,但这些机制恐怕还不足以改变世界秩序。

当前,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秩序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压力,迫使它走向终结,因为美国新一届政府企图打破当前世界秩序的多边主义内核、制度和组织原则。美国的所作所为清楚地表明,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它不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和战略“超能力”来帮助其他国家维持稳定和繁荣。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和中国的关系对实现世界稳定变得至关重要。

最近几周,有一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特朗普对所有国家输美商品提高关税,欧盟是否会寻求与中国结盟?中国出口增长在2025年前两个月放缓,欧洲出口也即将放缓。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欧盟对华政策是否转变尚不得而知,但随着美国对欧洲的态度变化,欧盟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扭转其对内对外经济和战略脆弱性上升的现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欧盟在外交政策上对美国的依赖是一个弱点,限制了欧盟的利益。

当前国际关系乱变交织,为欧洲和中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双方应共同努力,维护以规则为基础、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使世界恢复稳定。

中欧的国际关系观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主张建设多极世界,历史上双方关系也没有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作为“欧洲之友”的坚定立场就像一道“防火墙”,即使在形势不太好的时候,也能起到维护中欧关系存续的作用。

中欧合作已经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有望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升级,但只差“临门一脚”,比如《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建交50年之际,正是重启该协定的大好时机,它将为中欧企业开展业务提供便利,为稳定全球贸易做出贡献。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也是中欧关系的重要支柱。事实表明,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尊重并接受了欧盟的规则和标准,并不会使欧洲走向“分裂”。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一路上升,中国的银行在中东欧国家开设了分支机构,中国投资也不断增加,提升了当地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

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双方领导人的关注下,就双方共同关系的议题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从经贸往来到留学生和学术交流不一而足,但合作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当前的合作模式面临着内外两重挑战:内部需要进一步激活合作动力,外部需要应对国际关系的变化。

中国-中东欧合作可以与全球文明倡议对接,聚焦中欧文明的共同价值,而非差异,以此加强合作议程的韧性。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参与共建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创新。欧洲理应重新拥抱这一伟大倡议。2013年以来,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紧密对接,继续加强二者的互动将使“一带一路”在欧洲焕发新的活力。

在拜登政府时期,欧盟开始与“一带一路”倡议保持距离。当时美国对“一带一路”采取对抗姿态,甚至施压意大利退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东欧,近期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也削弱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影响力,但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结束,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地位有望恢复。

所有这些障碍都应该被视为暂时的,因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连接中国、亚洲和欧洲的战略愿景始终没有改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Rooted partnership"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高进安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王文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