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以“面向2035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八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协办,旨在探索外语专业如何将人文属性和工具属性更好结合、互相服务,进一步构建外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打破既有学科思维的局限,让外语专业能够在数字化浪潮中,与社会现实需求与时代发展进程接轨。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浩以“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国际传播视角下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主旨发言。王浩指出,中国日报社成立4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语料是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宝贵素材,中国英语融合本土语言活力和国际语言规范,在国际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他认为,外语院校和外宣媒体是天然合作伙伴,并从国际传播视角提出外语专业改革的建议:一是顺应时代需求,突出国际传播导向,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提供支撑;二是充分发挥AI技术优势重构教学生态,打破产学研边界阻隔,优化复合人才培养的产业链。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有中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李岩松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正通过“上外方案”积极推进外语教育数字化变革:一是AI赋能语言能力培养,同时推动提升学生的话语表达与文化传播能力;二是深化学科内涵建设,成立语言科学研究院,推动多语种资源深度融合;三是孵化特色化的“人工智能+”课程,在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赋予人工智能人文解读。李岩松指出,若能将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技术思维深度耦合,推动外语学科跨界创新,则有望开辟出外语学科素质发展的新赛道。
张峻峰表示,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在巩固海洋、水产等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人文社科与工程技术学科,以外语学科为代表的6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均取得长足进步。他指出,当前外语学科正以AI技术为引领,建设语言研究实验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峻峰强调,外语院校肩负着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亟需探索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利用AI技术赋能外语教育革新。
孙有中教授在致辞中提出,外语类专业发展需从四维发力:一要深化“三进”工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国际话语权建设;二要提高专业适配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精准对接社会人才需求;三要探索“涉外人才2.0”培养模式,走“外语+”复合型发展道路;四要夯实专业本体,强化语言文学根基,打造优质课程教材师资体系。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外语教育开辟新赛道,呼吁学界勇担使命,携手共创外语教育的崭新未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的主旨发言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的创新与发展”展开。他指出,AI对外语学科更为严峻的冲击是在于对学科存在价值的根本性质疑,其根源是外语专业长期存在的学科意识淡薄、专业定位模糊等问题,导致“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困境。他强调必须从本体论出发,明确“外语专业不是学外语的专业”,通过守正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外语学科体系,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人文情怀、思辨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查明建呼吁学界在技术赋能下完成学科价值重构,实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愿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外语学科支撑。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索”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当前高校外语专业“重学科轻专业,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重点介绍了复旦外文学院“外语类专业+计算机”双学位学士学位培养模式,该模式响应“新文科”“新工科”建设需求,通过整合外语与计算机课程,强调融合课程建设与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培养兼具语言功底、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高永伟呼吁外语院校转变思想,在坚守语言本体的同时积极拥抱技术,重构课程与师资体系,探索多元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在题为“外语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螺旋应成为外语教育的生命密码。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依托语言数据与认知科学技术,重构本硕博课程体系,以文理医工交叉路径打造“AI+外语”特色课程,自建智能体平台推动跨学科融合。尚必武坦言,改革面临师资重塑与教师观念更新的双重挑战,但坚持以叙事驱动、共情引导赢得教师支持。他表示愿与同行共享交大经验,共绘未来外语教育新蓝图。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的主旨发言聚焦“教师发展”和“领导责任”。她指出,外语教育变革需以教师素养全面提升为核心驱动力,而非仅依赖课程与技术融合。当前教师在数字素养、跨学科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需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者和教育创新者。她倡导以教研素养带动教师专业素养整体发展,通过“以教促研、以研优教、教研双向联动与协同发展”激发教学活力,并呼吁构建开放协同的外语教师生态圈,助力教师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参与者。
论坛开幕式上,区域国别(德国)研究数据库综合平台正式发布。据平台总设计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介绍,该平台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团队研发建设,采用智能化、数据化和可视化方式实现对区域国别数据的检索、分析,具备数据检索与实时监测、政要社会关系网络分析、资政报告生成、历史数据查询、综合数据查询与生成等丰富功能,旨在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区域国别研究,打破学科数据壁垒,构建知识框架。
下午,以“英语类专业卓越发展的多重面向:本体建设与破局方略”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立非教授和南京大学何宁教授结合本校、本院的实践经验,从英语专业不同的学科视角审视英语专业的本体内涵,寻求破局之路,探索英语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四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综合类、理工类、师范与语言类、财经政法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围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教师发展、数字化、跨文化与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六大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