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之畔,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烟田如绿毯铺展在青山之间。
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在守护“一库清水北送”的使命中,探索出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智慧烟田里的“数字大脑”到三产联动的“雪茄小镇”,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正以“三融合”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机艺融合:数字赋能传统技艺新生
技术员现场调度田间生产
在习家店镇的千亩智慧烟田里,无人植保机编队掠过烟垄,精准喷洒的雾滴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
地头的物联网基站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18项数据,集成在“武当茄香”小程序,实时推送“何时移栽、如何晾制”的种植日历。老烟农张东旭举着手机感叹:“以前靠‘看天摸土’,现在‘云管家’让我们种烟既无种前顾虑,也无后顾之忧!”
传统雪茄烟叶晾制工艺也在科技加持下焕发新生。习家店雪茄烟晾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晾房环境,结合AI算法动态调节通风、加湿或除湿设备,确保烟叶在最佳温湿度(如温度22-28℃、湿度65-75%)下缓慢发酵。此外,从烟叶种植到晾制的全流程数据(如土壤成分、施肥记录、发酵参数)上链,确保每批雪茄的可追溯性,满足高端市场对“故事性”和品质认证的需求。
三员融合:协同共治激活产业动能
专业化服务队员驾驶自动覆膜机
丹江口创新构建“技术员+网格员+烟农”的“黄金三角”服务体系,依托合作社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丹江口烟草局由技术骨干组成“专家智库”,通过“武当茄香”APP在线答疑;全镇划分网格,网格员定期走访采集需求;烟农代表组成“田间议事会”,直接参与技术方案制定。这种“自上而下指导”与“自下而上反馈”的双向通道,让技术落地误差率降低47%。
在丹江口市均州烟叶专业合作社,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员会诊”正在进行:技术员分析烟株黄化病图谱,网格员调取近期农事记录,烟农描述田间异常细节。三方协作下,病因锁定为有机肥配比失衡,解决方案当天直达所有社员。这种“问题共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使合作社亩均成本下降1200元。
产链融合:跨界共生释放乘数效应
五龙池村油菜轮作现场
丹江口将烟叶纳入“水经济”生态产业链布局。在习家店镇,“烟粮”轮作模式让土地全年无休:春种烟叶固土保水,夏收水稻提质增产,冬育羊肚菌亩赚万元。烟秆粉碎后制成菌棒,菌渣还田改良土壤,形成“金叶护水—净水育稻—沃土生菌”的绿色循环。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以“多业融合、协同共生”为导向,创新构建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圈。通过系统规划经济作物种植带与加工集群的空间布局,深度对接烟草种植区上下游产业链需求,打造涵盖淀粉加工(粉条厂)、油料生产(榨油坊)、生物质燃料等多元业态的复合型原料基地,形成“以烟稳粮、以工促农”的产业联动格局。依托烟草产业成熟的技术体系与供应链网络,搭建跨行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品种改良技术向特色作物推广、专业烘烤工艺向食品加工转化、烟用农机具向多品类农业服务的延伸应用,同步构建副产品循环利用体系,显著提升区域农产品附加值与产业集群竞争力。
从智慧田间的科技之光到三产融合的生态之美,丹江口烟叶产业的变革,本质是发展思维的升维。当95后新农人用无人机在烟田画出“绿水青山”图案,当移民新村的老匠人将烟叶纹样绣进汉绣作品,当库区清水倒映着光伏烟田的斑斓光影,传统农业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终将让每一片烟叶都承载起幸福的重量。(图片由 叶雪蕾 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