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坝美镇者歪村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壮剧沙戏。相传壮族沙戏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当地山歌演变而成,也叫广南壮剧。传统剧目大都是反映保家卫国、为民除害、帮扶济贫的正能量内容,守正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讲党的好政策和当地好人好事的现代戏目。
沙戏的舞台虽简朴,却充满着无限的魅力,锣鼓声里激荡着的,是壮家儿女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感恩。那些精彩的民族故事,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内心。
“我十三岁就开始学艺,到现在四十多年了。”1963年出生的王志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坡佣沙戏团第四代班主(团长),多年间致力于壮剧沙戏的保护和传承。
王志军从小喜好沙戏和民间民俗活动,小学毕业后便跟随师傅李世成、李世然学习沙戏。因长期受民间艺术的浸润和熏陶,加之长期的勤学苦练,学究了一身技艺。演壮剧涉及的舞蹈路数他都能跳——武术套路单刀、双刀、木棍等他都能耍,鼓、镲、锣等他都会敲,伴奏乐器二胡、三弦等他也能拉,熟练掌握生、旦、丑、将、相、帝王等角色的表演及唱腔,精通坡佣村前辈保留下来的《沙戏传》《卖水记》等11个剧目剧本的表演规程及表演技艺。
现如今,拥有一身技艺傍身的王志军成为坡佣沙戏团团长,经常带领戏团成员,深入研究沙戏的历史渊源和表演技巧,不断挖掘新的剧目和题材。农闲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剧本剧情、人物特征、语调唱腔、动作仪态等,坚持每月开展1次集中排练,让沙戏真正成为农村群众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优秀文化活动。借助自己的号召力,每逢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或重大节庆活动,他都会组织开展演出活动,并带领戏团到各地参加交流展演,不断提高沙戏在群众中的知名度。2021年6月,王志军带队参加文山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展演;2023年,参加坝美镇跨省联建活动;2024年初,参加了广南县“非遗闹元宵·古城赶大集”活动,并在8月与沙戏团参与了文山学院退休干部许六军老师承担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云南壮剧”田野调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戏剧目录像。
王志军这位老艺术家,用一身沙戏技艺,一辈子沙戏传承充分对外展示了坡佣沙戏这一壮族文化瑰宝,将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沙戏团成员李跃兵表示:“外出交流表演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能不断丰富我们的剧目内容,促进沙戏的长远发展,所以只要有活动邀请,大家都会积极地参加。”
“沙戏是我们壮族的重要文化财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年轻一辈的传承人。”王志军说。
在他的培养带动下,坡佣村小组成立了一支由20余名中、小学生组成的“儿童沙戏团”。他带着孩子们走进古老的戏台,让他们亲手触摸那些斑驳的戏服和道具,感受岁月的痕迹和艺术的魅力。闲暇时,王志军家的小院中,总是热热闹闹欢声笑语,他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沙戏中的人物角色性格、剧情发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指导他们练习动作、台词和唱腔等,每年寒暑假,王志军就组织“儿童沙戏团”共同演出沙戏传统的剧目或桥段。
王志军也深知,要想让沙戏不被遗忘,只有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沙戏文化的认同。因此,为了让孩子们对沙戏有更深的了解,甚至透过沙戏了解传统文化,就需要更加迎合孩子们的兴趣,“在新剧目的创作中,我会尝试融入如孙悟空等00后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角色。”有效引导了当地中小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习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讲好民族文化传承故事。
山乡芬芳的泥土,承载了生生不息的壮族文化脉络,壮剧沙戏将持续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 赵汝嘉 )
图为:坡佣沙戏团活动合影 王志军摄
图为:王志军(二排左六)坡佣沙戏团与“儿童沙戏团”表演合影
图为:王志军本人
图为:王志军与徒弟
图为:王志军组织“儿童沙戏团”开展暑期排练
图为:坝美镇坡佣村小组沙戏墙画 赵汝嘉摄
图为:沙戏表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