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特朗普的回归标志着美国放弃新自由主义,转而走上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路线,全球经济面临不利环境,东南亚地区恐将面临关税压力和经贸冲击。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已发展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面对“美国优先”政策带来的挑战,中国应继续巩固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利用好该地区广阔的市场潜力。同时,东南亚国家对美国的疑虑也有所上升,背靠稳定开放的中国有利于其降低不确定性。
很多人认识到,特朗普总统的权力可能处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权势的最高点。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急速且规模巨大的变化:对内试图彻底改革美国“深层政府”,对外打击非法移民,减少贸易赤字。
特朗普的回归预示着世界局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不仅放弃了近几十年秉持的新自由主义,也不再担负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运行的责任。美国的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运行恐面临更不利的国际环境。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的政策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仍强调全球化的大方向不会变,因而继续强化同邻国的全方位合作。鉴于美国的霸权地位以及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仍需要高度重视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动态,进一步巩固同东南亚的友好关系。
即将升级的贸易战
减少贸易赤字仍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施政重心。2月1日,也就是中国农历春节时,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同时对进口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加征25%关税。
2月13日,特朗普宣布拟对各国实施“对等关税”。根据该计划,美国将把其他国家的非关税政策视为不公平的贸易做法,这些非关税政策包括各类补贴、增值税、货币低估以及贸易壁垒条款等。在此之前,美国实施的是“最惠国”关税,对所有给予这个待遇的国家均一视同仁。如果未来美国全面实施“对等关税”,那么二战后全球贸易体系的规则就将彻底被颠覆。
亚洲仍是美国减少贸易赤字的主要目标区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亚洲有19个经济体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其中对美贸易顺差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包括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以及南亚地区的印度。
随着特朗普政府考虑实施“对等关税”,东南亚地区恐面临美国贸易战。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东盟合计对美贸易顺差达228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和欧盟的对美贸易顺差,远远超过日本和韩国的对美贸易顺差。
一旦美国对来自东南亚的产品加征高关税,那么几十年来美国在该地区建立的经济秩序将崩塌,美国在该地区的声誉也会进一步下降。
东南亚与大国关系的重塑
东南亚的发展源于区域外大国对该地区的贸易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等国与美国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本企业凭借汇率优势,加速“走出去”,将亚洲的低收入国家作为产业转移目的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经营,东南亚对美出口大幅上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迅猛增长。中国很快超过日本,成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开放的地区经济秩序持怀疑态度,而中国拥抱全球化,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区经贸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东亚地区不少国家认识到,长期依赖美国作为出口的最终目的地是不可持续的,因而比上个世纪90年代更加重视地区内市场的建设。其中,地区内经贸关系发展速度最快的是中国和东盟。
在中国-东盟关系蓬勃发展之际,不少美国人认识到忽视东南亚不利于美国对华博弈,因而迅速加强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和东盟的关系迈上新台阶。2022年5月,美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按照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是东南亚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2022年美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5200亿美元。也正是在拜登政府时期,不少东南亚国家加入了“印太经济框架”(IPEF)。
除经贸关系之外,拜登政府时期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还有三项大的发展:重新任命驻东盟大使、成立美国-东盟中心、加强对东南亚的援助。另外,拜登政府高官频繁访问东南亚,参加东盟多种类型的多边会议,强化对东盟中心地位的承诺。
但是,东南亚国家似乎对美国仍感到担心。这种担心的根源在于,美国对东南亚的关注总是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尽管东南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在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上仍不够强大。因而,当美国迫于国内政治压力,支持巴以冲突中的以色列时,东南亚的穆斯林族群爆发了强烈的不满,导致美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迅速下降。
另外,不少东南亚国家还担心,特朗普政府过分重视公平贸易问题,强调美国利益优先,恐怕难以兑现拜登政府的承诺,比如很可能放弃IPEF,降低对东南亚的援助等。
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关系
鉴于特朗普第二任期刚刚开始,其亚太政策及其效应仍有待进一步跟踪。总的来看,随着特朗普欲实施“对等关税”引发的担忧,亚洲的区域合作可能会加速发展。只有减少对美国这个外部市场的依赖,东亚地区国家才能增强自主性。
特朗普实施全球战略收缩,将力量聚焦于亚太地区,尤其是强化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从大国政治的逻辑看,推动中美博弈的因素有很多,东南亚恐怕并不占据核心位置。东南亚国家也不希望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维持同中美两大力量的稳定关系仍是东南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核心。
对中国而言,面临美国的打压遏制,巩固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环境仍是大战略的应有之义。东南亚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大市场,预计到2030年,东南亚人口总量将超过7亿,拥有可观的消费能力。未来,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对东盟来说,背靠稳定开放的中国,也是降低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中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中文版标题为 "Way forward in Southeast Asi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