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启建筑业数字化新篇章

AI,开启建筑业数字化新篇章

2025-04-02 15: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28日,中国建筑国际集团第三届信息化大会发布14名AI员工——AI助理设计工程师、AI助理结构师、AI初级安全工程师纷纷亮相,成为建筑业首批通过多岗位胜任力模型认证并正式启用的AI员工。这标志着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开启了新篇章。

“过去三年来,我们不断推进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首批上岗的14名员工,有6名是嵌入系统的隐形AI员工,有8名是对话型AI员工。”中国建筑国际集团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李雁飞介绍道。

据了解,隐形AI员工在系统中静默运行,能够自动完成如AI审单设计、图纸自动分类整理等标准化任务。对话型AI员工则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为员工提供项目材料报批指引、工程造价信息查询、财务单据核验等智能服务。

中国建筑国际三大人工智能成果发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建筑业这个古老的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表示。

AI员工现场演示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老师傅的经验尤为重要。无论是工程细节处理、安全风险预判、突发情况应对还是成本精细化管控,这些施工经验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中国建筑国际按照不同的场景将老师傅的经验进行数字化,用专业数据针对性训练AI模型,生成了AI工程数据分析师——可以快速分析施工安全隐患、工期滞后症结和成本管控问题等,为项目的高效推进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AI员工现场演示

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波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的传承、迭代、更新以及建模。为了让员工能够快速有效使用AI,中国建筑国际春节后就完成Deep Seek R1大模型的“满血版”的专有云部署,推出涵盖“个人助手+AI知识库”双核心功能的AI办公助手——“闪闪助手”。这不仅解决了信息碎片化、知识孤岛等问题,还迅速搭建起包含公司制度、业务流程标准、各类运维指引等多种类数据库,让员工可以高效、安全地拥有定制化的专属智能助手,提升办公效率。

“实现AI从预设被动工具向自主智能体的演进,关键在于构建‘小模型+大模型’的协同智能体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宋梁指出,通过整合行业细分场景数据的小模型,将终端领域知识与通用大模型深度耦合,有望培育出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的行业智能体专家。

为了训练建筑业细分场景的智能体,中国建筑国际还打造了AI员工在线生产工厂——“耀耀工厂”,采用“模型广场+插件广场+知识库+智能体广场”四位一体的架构体系,依托大模型的技术和能力,实现零代码快速生产个性化AI员工。

C-Smart 5.0工程管理数字平台

能够快速孵化多岗位AI员工的密码,在于中国建筑国际在过去三年通过数字化转型沉淀了多样的数据资产。在香港,中国建筑国际通过统筹归纳业务部门的共性需求和个性要求,将600余条的线下流程实现数字化;基于统一的数据平台,完成近五年经营管理类数据与现场生产类数据的有效治理,构建了各类业务场景的标准化数据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生成式AI驾驶舱技术,大幅提升数字化业务平台的智能决策能力。

依托数据资产,中国建筑国际进一步开发AI训练所需的业务模型库和知识图谱,显著提升了AI员工在图纸审核、工程进度管理和成本管控等场景的决策能力。

经过不断摸索,数字化已成为助力中国建筑国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中国建筑国际凭借数字化辅助决策,在经营创收、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损失等方面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由于成绩突出,中国建筑国际去年获得中国管理杰出奖、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IDC中国区“2024数字创新特别奖”等国内外数字化奖项共31项。据悉,中国建筑国际已成功申请了167项软件著作权或专利,并参与了《智慧建筑控制系统数据通讯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制定,为建筑业数字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