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塑生命守护网: 院前急救的中国创新实践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

“人工智能在识别心脏骤停和处理方面,会比人类快10%左右。”“基于大数据预测,是否可能在心脏骤停高发区域,重点布局AED?”

科技重塑生命守护网: 院前急救的中国创新实践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01 18: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4月1日电(记者 程钰)“人工智能在识别心脏骤停和处理方面,会比人类快10%左右。”“基于大数据预测,是否可能在心脏骤停高发区域,重点布局AED?”3月30日,北京,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现场,来自国内外急救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一场关于科技与生命的对话。

本次大会由腾讯公司主办,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医管中心主任王宇,海淀区副区长林航,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出席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发表视频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光明,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许培海出席大会,并指导见证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5分钟社会救援圈”在更多城市落地,以及数字急救的标准化建设。

科技驱动急救变革: 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正在普及

欧洲紧急医疗服务协会主席、全球复苏联盟创始人 Freddy Lippert 在大会上分享了丹麦的案例。通过提升旁观者(注:第一目击者)急救率到76%,丹麦创造了百万人口生存率全球领先的水平。 Freddy Lippert 介绍,丹麦还通过AI识别心脏骤停、实时视频指导等智能技术,将急救响应时间缩短了10秒。

在中国,得益于5G网络的普及,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模式正在接入120急救系统之中,补充传统院前急救体系的链条。去年12月份,中国出台了全球第一个院前急救视频指导的专家共识。

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在大会上分享了腾讯的创新实践:依托腾讯成熟的音视频处理技术搭建的多方视频会议系统,可以让120调度员、出车的救护车医生,以及院内急诊科乃至更多需会诊科室的医生同步在线,实时指导急救现场救助。通过把急救资源前置到病发现场,指导“第一目击者”或志愿者及时救人,提升患者存活率。

胡晗翰透露,截至2025年3月中旬,腾讯研发的企鹅急救平台已连接82万急救志愿者,成功救助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脏骤停患者1012人,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提升到17.6%。

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吕传柱看来,随着AI的加速发展,智能化的救护车正升级为移动的ICU,中国正努力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的目标将加快实现。与此同时,当AI与急诊医学交汇,全新的可能正在开启。吕传柱总结,AI在抢时间高效决策方面有绝对优势,还能在精准分诊、自动化病历记录和分析等方面提升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但他同时强调,因没有办法和患者、家属共情,“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临床专家和医生”。

作为一名数据科学家,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数字医学实验室主任柳楠则提醒,应该同步关注数据偏见和AI幻觉带来的风险,以及视频指导中应注重保护病人隐私。

多方主体合力,推动“5分钟社会救援圈”百城落地

我国每年约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但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平均救护车抵达时间8-13分钟,远超4-6分钟的黄金救援窗口。目前的急救体系仍以120急救中心与医院专业急救力量的院前、院内救治为主,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吕传柱看来,急诊急救涵盖了六个场景:呼叫管理、现场救治、转运救治、院内救治、ICU救治和转科后的救治。只有所有场景信息整合,才能形成一个最好的急救链。这六个场景中,院前急救是关键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

院前急救的理想状态是,120能视频指导目击者急救,社区志愿者能应急响应,AED快速到达。

2021年4月,腾讯启动战略升级,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纳入公司战略,以科技助力社会应急体系建设成为腾讯SSV的重点探索方向之一。

四年来,通过创新技术路线,并与多地政府、医疗机构及多方社会量共创,“5分钟社会救援圈”作为城市社区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逐步成熟。自2022年至今,已在深圳宝安、苏州、东莞、天津、青岛、广州、郑州、烟台、喀什等城市启动。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北京总部党委书记刘勇透露,还有多个省市地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谈中,下一步将协同北京市政府,积极探索企鹅急救平台在北京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构建是应对当前急救困境的创新之举,这种模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他建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的支持,加大资源的投入,企业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助力急救体系数字化转型。

急救“第三范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作为院前急救的中国创新实践,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5分钟社会救援圈”将继续以科技驱动,推进标准化建设,包括推动急救师资培训工作和培训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地方开展急救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健全急救相关培训标准及资质认证体系等。

急救体系的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社会协同的跃升。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房莉杰看来,“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落地是政企社多方协作的结果,是企业发起的创新试点与政府良性互动,最终形成政策创新的结果。

全球复苏联盟中国项目主管陈纬国曾参与腾讯社会应急项目设计。他表示,整个心脏复苏科学以医学为出发点,最初都是医学专家在推动,腾讯作为科技企业参与,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路径和解题思路。“腾讯SSV扮演了连接器角色,把公众、专家、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机构连接起来,共同做一件事。”

现阶段,在更多城市落地“5分钟社会救援圈”基础上,腾讯SSV时光实验室正在调研农村场景的急救难题。

一份面向221个村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81.2%。在他们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们第一选择并不是拨打120,而是有58%的概率会联系当地的村医,27%会优先拨打儿女的电话,只有17%会优先拨打120。此外,77%的人没有智能手机,还有22%的人不知道有120的存在。

这对既有的解决方案提出了新的考验。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透露,在广州从化农村,实验室正在尝试以村医为核心,验证120随车医生远程指导结合移动AED的模式。

与此同时,实验室正在深圳试点无人机、出租车配送AED等方式,提升AED使用效率及覆盖范围。同时,支持中西部低资源地区AED急救设备在重点公共场所等区域的覆盖。

中国于2023年成为全球复苏联盟成员,全球复苏联盟中国项目主管陈纬国表示,此前联盟主要成员主多是发达国家,中国的创新实践对急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5分钟社会救援圈”被纳入多地政府民生工程,这场由科技驱动的急救体系变革,正以“连接即救援”的创新实践,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于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