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促进理解信任”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发表讲话,为全球文明对话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向。
文明对话:人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林尚立指出,人类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能进入太空、创造AI、重构基因,但在建立和平秩序与有效管制方面却面临困境。尽管联合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全球治理仍存在不足。不过,从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相互认识的时间只有几百年历史,未来有能力解决和平共处与永久和平的问题,而文明对话、理解信任就是解决之道。
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各国文明繁荣昌盛的关键。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其辉煌都得益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借鉴和对话。当今世界,各种文明的共存与对话更是人类发展的基础。要将文明对话这一真理转化为现实力量,就需要树立全球观念和人类意识。
他强调,现有的世界观念与民族国家观念主导着人类生活,前者由资本全球流动构建,与资本主义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未来指明了新方向,即在世界观念基础上树立全球观念,在民族国家意识基础上培养人类意识。当前,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技术发展和世界变局促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构建秩序、解决共同问题,这为文明对话和相互理解提供了绝佳契机。
大学使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担当
大学在文明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林尚立认为,没有文明交流,大学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大学应包容世界各种文明,让学生通过理解不同文明来把握人类未来。
“中国大学正面临革命性重塑。在人才培养、学生心灵塑造和知识重构等方面,大学需将各种文明与文化的智慧融入青年学生中。过去是知识时代,未来是智慧时代,而不同文明是智慧的最大源泉,理解和吸收不同文明成为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始终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我们培育文明交流互鉴的先锋力量,成立全国高校第一所全球领导力学院、丝路学院、国际组织学院,开设全球领先的“中意美三学位管理学本科项目”,发起“全球青年学术倡议”,开展全球“求是学者”互访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卓越人才。我们厚植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根基,提出“贯彻全球发展倡议七项行动”“人类全面发展2050年目标”等具有世界影响的理念,编写《世界文明史》《文明和谐论》等精品力作,努力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我们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创设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中欧文明论坛、亚洲政策论坛、明德战略对话等品牌论坛,成立中希、中法、中匈、中非等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强劲动力。
亚洲方案:文明对话助力全球发展
林尚立指出,博鳌亚洲论坛的使命是为世界提供“亚洲方案”,关键在于促进文明对话,丰富人类文明色彩。在当今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坚持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对话,是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人类文明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
他围绕文明对话提出了三点思考:
以文明对话增进互信,夯实合作的价值观基础:亚洲作为多文明交汇之地,文明多样性是优势。然而,近年来某些国家将价值观差异政治化,破坏了亚洲国家求同存异的传统智慧。我们应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通过多种方式增进对彼此历史与发展道路的理解,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基础。
以创新协同应对挑战,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颠覆性技术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中国与东盟地区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成果为亚洲区域合作提供了范例。亚洲国家需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攻克技术瓶颈,建立治理规则,推动亚洲成为科技革命的领航者。
以开放包容重塑秩序,维护多边主义的核心地位:亚洲国家是自由贸易的捍卫者,RCEP的生效增强了区域经济韧性。我们应推动规则、标准等的互联互通,加快数字贸易规则谈判,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在全球治理议题上加强协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时代使命: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和万隆会议举办70周年。“历史告诉我们,求同存异者进,交流互鉴者赢。亚洲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多元文明共生的活力之地,更需要以团结的姿态、创新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在世界变局中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林尚立说。
他呼吁,让我们以本次博鳌亚洲论坛为契机,凝聚广泛共识、加强文明对话、汇聚强大合力,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中国日报记者 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