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锁边”向“扩边”发展 创新治理模式为防沙治沙“植”此青绿

去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今年,新疆计划完成沙漠治理面积为780万亩,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确保锁住的“边”不被风沙突破,并且将这条边织密织厚,从“锁边”向“扩边”发展,让生态治理成果长久可持续。那么,现在各地的进展如何呢?

从“锁边”向“扩边”发展 创新治理模式为防沙治沙“植”此青绿

来源:央视网 2025-03-28 09: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央视网消息:去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今年,新疆计划完成沙漠治理面积为780万亩,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确保锁住的“边”不被风沙突破,并且将这条边织密织厚,从“锁边”向“扩边”发展,让生态治理成果长久可持续。那么,现在各地的进展如何呢?

在且末县的防风治沙工作站,干部群众正将树苗依次植入刚挖好的树坑。

巴州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站长阿巴斯·艾萨称:“通过28年的努力,现在我们治沙站的防沙治沙面积已经达到了12.9万亩,也在顺着车尔臣河形成从北到南25公里长度、1—7公里宽度的一个绿色屏障。通过防沙治沙,我们县域的小气候得到了改善。”

在尉犁县,当地大力推进“工程+生物+沙产业”的治沙模式。眼下,他们正在对900亩草方格和5万株梭梭及柽柳进行浇水。这些植被都是去年11月铺种下的,草方格铺设在光伏板下还起到了保护组件的作用。

巴州尉犁县华能光伏电站运维人员张多荣称:“大概两个月时间就能抽穗发芽了,一方面保护了光伏组件基础不被黄沙掩埋或掏空,另一方面改善了周围环境。”

在若羌县,当地联合新疆林科院共同探索“间隔治沙”,将草方格地表固沙与高立式沙障挡风阻沙打包施工,挡风固沙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巴州若羌县治沙专班干部买合木提江称:“首次采用了‘间隔治沙’这项创新治理模式,治理面积7.8万亩,在同等治沙效果上可降低40%的成本。”

除了因地制宜地完善治沙模式,新疆多地还在探索如何发展沙产业,让沙患变沙利,黄沙变黄金。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可以参与防沙治沙增加收入,同时,在沙漠中种植玫瑰、红柳和梭梭等经济作物,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

甘肃民勤:压沙植树 今年预计治沙2000余亩

这几天,上千名志愿者来到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义务压沙植树,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一大早,在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治沙基地,志愿者们忙着运送梭梭苗、挖沙坑、栽种、浇水。来自重庆的孙豪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天,虽然种树的过程并不轻松,但他越干越有劲。

今年,已有1.5万名像孙豪这样的志愿者参与到民勤的义务压沙植树中,预计治沙面积2000余亩,栽植梭梭、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80多万棵。

民勤县处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是阻隔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的“桥头堡”,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

【责任编辑:万月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