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艺融合为笔,绘绿色振兴画卷

以机艺融合为笔,绘绿色振兴画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21 14: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郧西县的广袤烟田中,一幅以“机械革新”为笔触、“绿色发展”为底色、“产业融合”为脉络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湖北省郧西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立足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为路径,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生态化转型,将烟叶产业打造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破解“下田难”,激活生产效率新动能

面对山地烟区机械化作业的天然瓶颈,郧西县局(营销部)以“需求端”与“供给端”双向发力,构建“耕、种、收、苗、管、烤”全链条机械化作业体系。通过“赛马选型”机制,筛选出适配山地地形的轻简化农机,如深耕机、覆膜机、移栽机等,覆盖烟叶生产六大核心环节。目前,示范区机械化作业率已达70.45%,亩均用工减少2个以上,生产成本节约240元/亩,真正实现“以机替人”。

在育苗环节,机械化的革新尤为显著。新型播种机通过预设参数实现基质装盘、精准点种的一体化操作,效率较人工提升8倍,烟苗均匀度与成活率显著提高。此外,无人机飞防技术的引入,使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数倍,农药利用率提高30%,为烟田植保注入“智慧基因”。

从“土烤房”到“绿引擎”,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

郧西县曾长期依赖传统土烤房,烘烤损失率高达15%,且污染严重。近年来,通过推广生物质新能源烤房,集成温湿度自控、物联网智能调控等技术,烘烤损失率降至5%以下,烟叶色泽鲜亮均质化水平显著提升。

绿色技术不仅体现在烘烤环节,更贯穿于全产业链。郧西县局(营销部)开展土壤PH值普查,针对连作障碍严重区域实施科学施肥与土壤修复,依托“烟粮经轮作”“烟后复种油菜”等模式,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率。2024年,全县烟叶收购量达9510.7担,上等烟比例与亩均产量双提升,生态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从“单一烟”到“多元链”,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

郧西县局(营销部)跳出“就烟抓烟”的局限,构建“烟叶+多元产业”的生态循环体系。在羊尾镇、湖北口乡等核心烟区,推广“烟粮套种”、“烟粮经轮作”,并配套发展中华小蜜蜂、黑毛猪养殖产业,形成“以烟稳粮、以养促烟”的复合业态。

此外,通过“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盘活房前屋后“方寸地”,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千元以上。大新川村依托沟域资源,打造“烟叶+药材+养殖”特色产业带。

郧西县局(营销部)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与政策宣讲。通过“理论培训+现场示范+跟踪服务”模式,累计培训烟农超千人次,培养出一支技术娴熟的农机服务队伍。同时,联合政府部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并搭建“农机服务中心”,提供维修、培训等“一条龙”服务,破解“用机难”痛点。在基层治理中,驻村工作队实施“五访”机制(即矛盾访、产业访、遍访、重访、突访),解决民生问题,调处纠纷,确保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同步推进。

从“人扛牛耕”到“机械纵横”,从“烟熏火燎”到“绿意盎然”,郧西县局(营销部)以机艺融合与绿色转型为核心,不仅让烟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生态底色”亮了起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金黄烟叶,都在诉说着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振兴故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郧西样本”。(图片由刘姝婷提供)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