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在数字脉搏中奏响时代强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21 14:4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2-21 14: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时光的巨轮驶入2025年,互联网的浪潮裹挟着亿万人的心跳。在这片无垠的“数字宇宙”中,每一束光点都是思想的跃动,每一次闪烁都是情感的共振。从中央网信办发起的“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到网民指尖流淌的温暖故事,网络空间正以磅礴之力,重塑着主流舆论的经纬,让正能量如星辰般照亮时代前行的道路。

家国之醇,以深情笔墨镌刻民族记忆。网络正能量的根基,在于对家国情怀的深沉书写。2024年的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不仅是样本,更是人类对未知的永恒追问;深中通道跨越碧波,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人心的归途。这些成就被网络作品凝练为“时代的注脚”,通过文字、影像、音视频的多元表达,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个体体验。例如,《何以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回答》以文物为引,用科技赋能历史,让千年文明在“小屏”上焕发新生,让网民在沉浸中触摸文化的根脉。正如光明网所言,网络正能量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数字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性温度与文明火种的交融。

发展之美,以创新笔触勾勒奋进图谱。在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浪潮中,网络作品成为记录时代跃迁的“数字年鉴”。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4.9万亿元,区域协同与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云端”徐徐展开。雷克萨斯工厂的落地、英普亿总部的签约,这些经济脉动的瞬间被转化为“流量雨露”,滋养着网民对未来的信心。更令人动容的是普通人的故事,盲人写手蓝野针用读屏软件书写光明人生;安徽母亲胡奇卉退还善款的“善良双向奔赴”……这些微观叙事通过网络的放大,成为激励人心的“精神燃料”,让奋斗者的足迹成为时代的集体记忆。

科技之魅,以智能之桥跨越虚实边界。生成式人工智能、5G技术、虚拟拍摄,科技的浪潮正重新定义网络内容的生产逻辑。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AI生成万幅特效,将东方美学推向全球;《潮涌东方|功成》用数字人技术演绎亚运精神,让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碰撞出火花。技术的赋能,不仅让内容更“网感”,更让传播更“破圈”。哔哩哔哩的弹幕评论、快手的AIGC动态表达,让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使正能量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全民共创”。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杨懿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助力创作展现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而这一过程本身,便是科技与人文共舞的史诗。

国际之桥,以共情之声联通世界心弦。在“地球村”的语境下,网络正能量正成为跨越文明的“通用语言”。2023年中国正能量精品中,《新时代新机遇——跨国企业在中国》以外国高管的视角,展现开放包容的中国机遇;“足迹·丝路24小时”用全媒体叙事,让千年丝路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这些作品以“外视角”解构“中国故事”,用情感共鸣替代刻板说教,让世界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真实可感的人与城、情与梦。正如中新网评所述,网络佳作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被全球倾听,让“美美与共”的诗篇响彻云霄。

当正能量在网络空间汇聚成河,当主流舆论在创新中破茧成蝶,我们终将在数字文明的星空下,见证一个更加昂扬、温暖、包容的时代。那里有家国的醇厚、发展的壮美、科技的奇幻,更有亿万颗心同频共振的磅礴力量。(文:龙书丞、田秘、漫画:邹雨倩)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