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世界的瑰宝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遗产,世界的瑰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19 18: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两个国际公约文件在全世界有效发挥影响以来,中国积极加入了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运动中来,又结合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中国方案,将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从整体性保护进一步推向系统性保护,以更好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可以说,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框架本身就是来自国际的,而中国充分发挥文明古国的优势,用文化遗产这一国际通用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在经过申遗成功十年来不懈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如今也成为了“整体的人类遗产”(Human Heritage as a Whole)的一个重要样本。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文化遗产既饱含着底蕴丰富、多彩多样的文化内涵,又有实地实景实物实人、可知可感可触可达,它能给我们带来脚踏大地的实在感,又能给我们带来头顶星空的庄严感,还能给我们带来心怀道德的使命感。它让我们找到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也让我们有信心邀请各国朋友到以文化遗产为媒介的“文化会客厅”,畅谈文化交流,讲述文明互鉴。

我们尤其要说一说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作为中华文化的国家符号,大运河这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既古老又年轻,既中国又世界。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民生之河,也是一条融合之河,是富有中华文化标识度的世界文化遗产,又串联起了运河沿线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运河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全世界据统计有100多个国家分布的1100多条运河,运河文化是促进世界民心相通的共同语言。大运河上曾经往来许多外交使节和旅行家,最有名的无疑就是七百年前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马可·波罗。他用热情洋溢的文字,在游记中讲述了元大都时代京杭大运河的壮美,他对于东方世界的美好描述激发了热那亚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成就了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巧的是,马可·波罗的老家威尼斯也有一条不长的运河,名字也叫大运河(Grand Canal)。2024年,中国大运河重新迎来了文化的信使,深度参与到由中国日报网主办的“文物里的国潮”项目的各位中外艺术家就是当代的马可·波罗,他们用自己色彩斑斓的画笔,描绘了各自眼中“最国潮”的中国大运河。

新时代的中国,欣欣向荣。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前不久“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一非遗项目刚刚也申遗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运河上曾经坐船漂来很多中国南方的花丝镶嵌工匠,为乾隆皇帝打造出新年第一天明窗开笔礼所使用的金瓯永固杯,乾隆皇帝在明窗下写下“国泰民安”等新年吉祥祝语,为国祈福。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通过“文物里的国潮”项目,了解金瓯永固杯等诸多大运河精品文物的故事。

从文化遗产的故事里,让世界读懂中国。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我们从大运河扬帆起航,携手同游,共赴山海之约,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四海同舟。

作者:王铭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陈丹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