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贸易、乌克兰危机等诸多问题上,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做法让欧盟深感失望。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观察人士试图将中国此时与欧盟的接触解读为“投机”之举。
然而,外交活动一向需要精心筹备和长期规划,而非临时起意。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2月17日访问爱尔兰为例,此次访问早已安排妥当,绝非所谓的“投机”举动。
王毅在都柏林与爱尔兰总理马丁会见时表示,中国和爱尔兰都是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中方愿同爱尔兰一道,推动中爱互利互惠合作做大做强、走深走实,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事实上,上周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德国总理朔尔茨以及捷克外长和法国外长会见时,也表达了相似立场。这充分表明,中国始终从战略和长远角度看待与欧盟的关系。
中欧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正如王毅在会见卡拉斯时所说,今年是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双方要以此为契机,总结双方迄今成功发展经验,锚定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对话合作的主导面,把稳互利共赢的主基调,继续做彼此尊重、相互信任、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
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或地缘政治矛盾,双方没有理由不加强双边关系,以最符合共同利益的方式深化合作。中欧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2024年中欧贸易额为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达2600亿美元。中方愿同欧方共享发展机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携手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中欧应充分认识到彼此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本质。在面对贸易摩擦时,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双方应通过建设性对话妥善化解分歧,维护中欧经贸合作的稳定。
早在1975年,中欧老一辈领导人就展现了非凡的政治远见和魄力,在冷战格局下打破隔阂,建立外交关系。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作为世界舞台上的两大重要力量,在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之际,中欧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中欧应当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做伙伴而非对手,共同承担应有的责任,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2月19日社论
原文标题:No reason for China and EU not to be partners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