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学者共议 数智时代网络传播伦理问题
近日,第三届网络伦理论坛暨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换届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等的专家学者就数智时代网络传播伦理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生成结果不稳定、内容可信度差、知识时效性不强、缺乏创造性等问题。”会上,同方知网副总经理兼《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编辑肖宏分享了自己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思考。他认为,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具有令人惊艳的语言理解、内容生成和知识推理能力,但在面向行业领域和企业具体业务时存在先天的不足,可能出现数据偏见、个人隐私、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等问题。他建议,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与审查,并形成统一的治理制度。
“人工智能算法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编写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编写者个人的价值观、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让算法向善,不仅是编写算法的科学技术人员的问题,也是人文社会学者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唐绪军指出,科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而人文社科知识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自身和社会的框架。要应对在人工智能加持的网络空间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科技工作者与人文社会学者共同努力,开展跨学科的合作与对话。
对于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引发的网络伦理问题,唐绪军认为,当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厘清网络空间各参与主体的伦理责任。具体包括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方面的工作。当前对于网络空间参与主体伦理责任的边界划分十分模糊,这不利于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建议,针对人工智能,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完善智能化服务体系,强化能力建设,以及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网络伦理的对话与交流,在制定国际统一的网络伦理标准中发出中国声音。
此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辽宁省期刊协会联合主办。(记者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