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坚定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理响中国】坚定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来源:求是网 2025-01-21 10: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这是首次突破1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每天生产8万多辆汽车、340万台智能手机、超过4.7亿件快递在寄送”……

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一系列客观详实的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成绩实属不易。这些亮眼数据和发展成绩,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变、综合施策领导经济工作的高超艺术,凝结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奋勇拼搏的辛勤汗水。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极大地提升了信心、改善了预期、激发了发展动能,对四季度经济回升和全年目标顺利实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承压,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也没有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发展的“时”和“势”依然占优。在新一年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心。

信心来自发展基础,我国经济向好发展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我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体量、市场容量都很大,产业体系很完整,配套能力很强,供给和需求都能够支撑国内大循环,这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基本依托和重要基础。过去一年,尤其是四季度我国经济明显回升,市场活跃度和预期持续提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增多,这些为2025年经济向好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心来自发展动能,我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动能转换期,一些传统动能在减弱,同时又有一些新兴动能,比如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在茁壮成长,为我国拓展新空间、开创新机遇增添了更多可能。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31.8%,比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的占比还会继续提高,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信心来自政策支撑,我国一揽子政策效果将不断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把脉、开方,为2025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政策取向十分明确,就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等,这些政策的落实将有效激发内需潜能,特别是提振居民消费,为今年经济稳定运行、向好发展提供更强的需求动力。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正瞄准目标、狠抓落实,随着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将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更强动力。

信心来自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将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改革措施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就推动标志性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稳外贸稳外资等重点工作作出部署。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国有企业、财政税收、资本市场等方面改革深入推进;另一方面,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这些都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经济活力。

信心来自根本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 以习近平同志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确保14亿多人口大国的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能够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我国宏观调控经验丰富,企业敢闯敢拼,人民群众勤劳智慧,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信心和底气。

“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干部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干字当头、奋发有为,通过改革发力、政策给力,把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把各方面有利因素转化为发展的实绩,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求是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