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微涼,紅衰翠減,林草色變,房县门古寺镇项家河村的山沟里,却是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景象。几台挖掘机、运输车开足马力,平整土地,进行山区烟田宜机化改造作业。
为了进一步改善房县丘陵山地烟田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探索和总结丘陵山地“以地适机、以机适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路径、新经验,加快推动房县烟区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今年,房县门古寺镇人民政府联合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实施丘陵山地农田宜机化和农机宜地化改造项目。
因地施策改善烟田宜机化作业条件
在丘陵山地宜机化改造中,门古寺镇科学布局。旱地烟区以满足农机作业基本需求为目标,兼顾改造成本和效果,重点在15°以下缓坡地开展宜机化改造,将小地块、“碎地块”等不便机械化操作的土地实现“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统筹田型设计和起垄方向,依据坡向建设条带壮烟田,在保障烟田排水的同时,减少农机调头次数;稻烟融合烟区充分考虑烟田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合理确定单块烟田面积,保障稻烟水旱轮作生产,推进网格化改造、集约化生产,提升农机作业率。
对改造投资大改后产出低的小死角,通过土方施工直接去除。对改造价值好的边条田、尖角田等地块,通过归并、扩宽、改道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消除作业死角;四是对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采用截弯取直和上下左右归并方式整治,遵循条带状布局原则,打破原有四界,对走向相同、高差相近的地块进行并整,实现小变大、零变整、地块顺直;对折弯多、弯度大地块进行去弯取直、归并整治,尽量延伸农机作业线路,以利于连续作业;对部分成椭圆状的丘陵山体,利用地形特点,采取螺旋式通道、回环式布局的方式进行归并改造,实现地块利用率最大化。
“以前,这个坡耕地只有5米宽,坡度又大,每年冬耕我只能用那个‘大铁牛’旋耕机,几个来回就汗水直流。我种着40亩烟,冬耕都得4、5天,人工又贵、效率又低。”57岁的门古寺镇项家河村村民龚世友欣喜地说,“现在大拖拉机开上去,一天就能耕完,省力又省时!”
因机施策改善农机宜地化作业条件
针对房县烟区地理条件,房县局加大与科研单位、农机供货单位合作,聚焦山地深翻、烟叶移栽、复合机械等瓶颈农机研发。积极与西南大学、重庆和创简一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研发坡地轮式犁地机和小型履带式深翻机各一款,在门古寺镇开展田间验证,制定两台农机操作手册各1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开展赛马选型测试,邀请襄阳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宝鸡市鼎铎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烟叶移栽农机现场选型验证,根据烟叶移栽环节农艺标准,对三种型号烟叶移栽机作业效率、移栽深度、漏栽率、故障率等指标进行现场验证。
“我们这款小白龙起垄机,对旋耕刀进行加高、起垄器进行加宽,适合平地起大垄宽垄,一次成型,能够满足烟叶生产农艺标准,轻便灵活,操作简单,价格实惠。”房县西陵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宋志明边演示边介绍。
通过农田宜机化和农机宜地化改造项目实施,2024年房县新增为行业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实现示范区内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率达到70%以上,亩均用工数量由21个减少到16.8个,减工比例达到20%,有效解决了武陵秦巴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的问题,耕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图片由房县营销部 李东徽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