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品味古老年俗 传承春节文化

【文化评析】品味古老年俗 传承春节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5-01-16 14: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文化评析】

作者:济兼(媒体评论员)

春节申遗成功后,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怎么过?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消息称,将统筹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以更多新产品、新场景、新举措,推动春节文旅消费“热起来”。春节“热起来”,更要让作为非遗的春节“活起来”,为世界非遗项目活态保护、世界文化交流提供更大的平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近千年前的诗句,至今温暖着华夏儿女。春节列入非遗项目,需要我们在鲜活的生活中彰显春节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春节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随着春运大幕拉开,预计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也已开启,条条归途,暖意涌动;年俗、年味、亲情、乡愁,在每一个人的心间激荡。

文化和旅游部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涵盖惠民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体验展示、文化娱乐活动、旅游休闲消费、文博展览展出、对外文化交流等各大领域。春节期间,以湖南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主场的全国“村晚”、山西的民俗社火、黑龙江的百条赏冰雪线路、江苏苏州和四川自贡的灯会,将形成跨地域、跨领域的“全国大联欢”。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令人对首个“非遗春节”充满期待。

春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更要激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非遗是民族特性、民族美学的体现,只有在活态保护中才能激发恒久活力。春节从萌芽、演化到定型,已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心理基础。在非遗保护中,人是最重要的载体,生活是最生动的场景。文化和旅游部统筹联动全国各地开展春节“村晚”大联欢,举办“赏年画 过大年”、云游书香等活动,推动“村晚”进社区、进街区、进景区,通过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春节年俗,有助于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提升全民保护非遗的意识。

春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核,更要做好活态传承。过春节,人们不只是看看热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春节文化。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人们可以在系列年俗中,感受春联年画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感受除夕守岁所凝聚的美好憧憬,感受舞龙舞狮所展现的文化融合,感受年夜饭所承载的喜乐亲情。春节集成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让人们体验到家国情怀、仁义忠孝等价值追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春节还成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全球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春节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节日,展现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春节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春节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催生众多商业机会。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跨境旅游、电商消费、假期研学等新的休闲方式、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今年春节,一些地方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将推出冰雪度假、古建研学、冬景摄影、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夜游巡游等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为释放春节经济动力、展现春节文化魅力提供广阔空间。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6日 02版)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