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新时代 跨越展新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30 17:0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2-30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唐代诗人孟郊笔下的贵州,山水环绕,美不胜收。可是,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一直因为交通的闭塞而步履维艰,不得不让人发出“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无奈感慨。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贵州,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雄姿,踏上了高铁时代的康庄大道,书写着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高铁织网,扩大区域合作“朋友圈”。十年磨一剑,贵州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了从“地无三里平”到“高铁驰八方”的历史性飞跃。这十年,是贵州高铁发展的“金色十年”,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崛起的十年。如今,贵州高铁里程已突破1800公里,以贵阳为中心,辐射周边重要城市的“一环七射”高铁枢纽格局正悄然打开,“山海相连”的愿景终于照进现实。从贵阳出发,四通八达的高铁,直连长沙、昆明、重庆、成都、南宁等区域中心城市,使贵州全面融入国家高铁“八横八纵”网络,与全国各地的时空距离被彻底拉近。据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高铁单日旅客发送量屡创新高,贵阳北站等特大型高铁枢纽站更是人流如织。不断织密的高铁网,让贵州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化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高铁筑梦,拓宽产业发展“振兴路”。在高铁的带动下,贵州的文旅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黔东南的侗乡苗寨到黔西南的万峰林,从贵阳的青岩古镇到遵义的红色旅游,高铁将这些美丽的景点“串珠成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贵州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以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的吴凤英为例,她在外打工多年后,选择返乡创业。依托高铁带来的“流量”,她开发了“云上粮仓”项目,带领家乡妇女就业增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不仅将家乡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打卡体验。还有无数像吴凤英这样的创业者,借助高铁的东风,在各行各业中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高铁驰骋新时代,铁与景正在成为贵州一道道独特而又充满震撼力的风景线,也让贵州的绿水青山变了成金山银山。

高铁赋能,打通对外开放“新赛道”。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规划的深入推进,贵州瞄准时机,率先行动,紧紧把握住了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十年来,在高铁等现代交通网络的助力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畅通开放通道等有力举措,贵州的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向东沿沪昆线可接长江经济带,往东南沿贵广线可连泛珠三角经济圈;向西可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中巴经济走廊;向西南亦可对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些国际交流活动已在贵州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打开“山门”与世界相连的贵州,依托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路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贵州仅用了十年的时间,便在高山和丘陵之间搭建起了“交通平原”。相信未来,随着贵州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延伸,高铁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会不断彰显,人民的幸福愿景也将这片大地上如火如荼的上演。(文:郑力才,图:邹雨倩)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