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铺就美好未来“康庄大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13 10:5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12-13 10: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地时间12月3日上午9点10分,从中国重庆开出的第十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穿越广袤的欧亚大陆,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作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和旗舰品牌,2013年起步、2016年统一品牌的中欧班列,已在岁月轨道上铿锵前行十余载。从新生事物成长到国际物流“明星”,一列列“钢铁驼队”在亚欧大陆上穿梭不息,编织出一幅深度交融、协同发展的崭新图景。

贸易赋能,货畅其流,开市场新篇。贸易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物流支撑。相比于传统的海运和空运,运时短、成本低、运能大是中欧班列的三大显著优势。十年间,中欧班列由一条线发展成一个网,逐渐成为国际物流运输的“中流砥柱”。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在国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图定中欧班列运行线93条,联通中国境内125个城市;在境外,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构建起东西互济、海陆联动贸易大格局,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品、光伏产品等纷纷扬帆出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波兰苹果、荷兰奶酪、北哈州蜂蜜等异国特产纷至沓来,丰富国人的“菜篮子”。“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中欧班列正成为经济融合的“黏合剂”,为更广泛的合作打开了空间。

产业重塑,聚链成群,促协同升级。“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中国在发展中得出的有效经验。中欧班列呼啸而过,带来的不只是货物位移,更是产业变革“东风”。沿线城市借交通之便,承接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重庆本是工业重镇,中欧班列开通后,笔电产业集群崛起,零部件从全球汇聚,成品沿班列远销,“重庆造”笔记本全球市场占有率超四成;在德国杜伊斯堡,因班列物流枢纽地位,物流、仓储、加工等配套产业蓬勃,当地从传统钢铁工业城变身欧洲物流“强心脏”,吸引超百家企业入驻物流园区。产业重塑呈“涟漪效应”,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跨区域协同,形成深度嵌套、优势互补生态体系,传统产业借机“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寻得“落地生根”沃壤,一个个“洼地”变为“高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绘一方景秀,展万里宏图”,中欧班列正成为发展联动的“动力源”,为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地缘协作,多边携手,谋发展共赢。中欧班列穿越多国,需各国在轨道衔接、通关便利、安全保障协同发力。多年来,中欧班列沿线各国、各地区打破行政壁垒,协商共建“绿色通道”,统一运输规则、简化过境手续,从“各自为政”到“协同治理”,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合作日益紧密。“中欧班列长安号”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沿线通关时长从起初数天缩至如今数小时;“义新欧”班列与西班牙、法国物流商紧密合作,保障运输全程顺畅。各国依托班列共享发展红利,基础设施改善、经贸合作深化、就业岗位增加,在合作互信中,进一步推动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发展,为区域持久繁荣筑牢根基。“路与路相连,心与心相同”,中欧班列正成为成果共享的“助推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风潮涌动,盛景如斯。十万列只是中欧班列的“起点”,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它将继续驮载希望、拉满机遇,向着更广阔天地,稳健驰行。(简艳、冉成)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