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招生就业新生态 创新“山电方案”新模式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招生就业新生态 创新“山电方案”新模式

来源:宿迁网 2024-11-13 14: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4年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各类别招生录取率100%,夏季高考分专业录取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的专业有9个,位居全省第3位。在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招生报考的大背景下,如此优异招生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广大考生及家长对该校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调整生态机制的认可,也是学校创新打造信创人才“山电方案”培养模式的最直接成果体现。

2024年,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面向7个省(自治区)招生,共招生计划4701人,最终各类别招生录取率达100%。学校在夏季高考“3+2”专本贯通招生专业共有12个,招生计划520人,在山东省数量最多。夏季高考一段线上人数为594人,占夏季高考招生计划比例26.08%,400分及以上考生1550人,占夏季高考招生计划68.04%。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狠抓高质量招生与毕业生优质就业工作,积极打造“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调整机制,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与招生工作双向促进,招生工作与人才培养动态制约调整,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验证反馈的良性循环模式。

近年来,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校共设置集成电路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等9个教学院部,开办全日制高职专业42个,其中信息技术类专业占80%;开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30个、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12个。

与此同时 , 学校通过坚持特色办学、协同开放、就业导向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结合学校实际依托办学底蕴与特色,创新地推出了信创人才培养“山电方案”。该方案紧密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专业培养与招生就业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专业集群与产业链条的精准对接,为在校生及用人单位打造了一条精准的人才培养路线。

“山电方案”遵循“信创引领,IC先行,信息融通,数智赋能”的战略导向,学校不断动态优化专业布局,精心打造了一条涵盖电子信息全领域的“一条龙”专业群链。学校以教育部倡导的“一体两翼五重点”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对外,学校强化融合创新,积极搭建由政府、企业、行业及学校四方联动的实体化合作平台,促进了知识、技术、人才与资本的高效流通与优化配置。对内,学校则深耕内涵式发展,与龙芯中科、中国电子等信创领域的领军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强强联手,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高质量的实践与学习平台。经多方数据反馈,学校的信创人才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高,且多从事与信创相关工作岗位。

学校自1978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IT办学定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教育部“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业群链对接产业链,按照“做大集成电路,做强大数据,做优数字+”思路,动态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打造以电子类专业为龙头的“一条龙”专业群链。现有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3个、品牌专业群2个、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央财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优质校专业群覆盖专业16个,在全省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领先,专业集群发展优势突出。

此外,学校还与所在地章丘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文化交流、校地共建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务实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通过引入龙山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黑陶技艺”进入校园、建立工坊,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大实践平台,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意实践空间。

据了解,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专业建设先后荣获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并连续19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来源: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