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闲地”多元“增收”

科技赋能“闲地”多元“增收”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11-11 15: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春华秋实,大地丰收。时下,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烟区,映入眼帘的是冬耕劳作忙碌景象。今年烟叶采收结束后,冬耕增收生产的序幕已拉开。

烟区粮烟经多元化种植产业景。马丽菊 摄

翻地、理墒、播种……在蒙自市鸣鹫镇石洞村烟区综合体,烟农专业服务合作农机手社驾驶着大型旋耕机机在田间穿梭翻耕作业。

“烟叶采收结束,合作社就组织我们进行规模化的油菜、小麦、大豆等粮经多元冬闲种植了,田地都由专业队统一翻梨理墒,机械化种植,省工省力省成本,一年两种两收和三种三收的种植模式让我们增收不少。”石洞村“90”后职业烟农陈福说,近些年,村民在冬闲地种上时令蔬菜、油菜、菜豆、红薯等粮经农作物,一亩地冬季有近3000至4000元的毛收入。来年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一举两得。

近年来,蒙自市烟草专卖局市与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携手协作,坚持以“用”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持续深化院企地合作,以信息化、科技化、设施化、机械化的“多化融合”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粮烟经”等多元化绿色产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烟区产业综合体内种植的蓝莓。马丽菊 摄

“这1000亩烟后冬小麦是无人机播种,‌无人机播种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播种作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省工还降低了种植成本。”在距离鸣鹫镇30多公里外的芷村镇石马脚村高标烟田内,当地合作社专业队员张成亮使用手机“香叶智农”小程序,对联线的无人机控制板进行播种调试。

“40亩小麦,用无人机1个小时左右就播种完。如果靠人工的话2天播完需要近20多个工,均匀性还不好,影响出苗率。”张成亮说,无人机可以精准控制农作物播、绿色植保种深度、密度等参数,确保作业质量,‌还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因素,调整播种参数,实现精准作业。而且数字无人机的操作不难,播种100余亩,一台无人机2至3小时就能搞定,相当于30人的劳动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种植成本。

一部智能手机助农民种好田 李姝锦 摄

在蒙自烟区,农机农艺融合不止于此。

烟区西葫芦丰收采摘。马丽菊摄

烟区产业综合体内的智能温室大棚中,无土栽培的蓝莓收成喜人;粮烟轮作区,一株株大豆长势旺盛……近年来,蒙自烟区因地制宜将科技创新运用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全过程,持续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以科技助力农业经济发展,推广“粮+烟”“烟+”等粮烟经多元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

科技进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蒙自烟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聚合相关产业的基础上,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创新的基础上助力烟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提供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李姝锦)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