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垛石里的民间小调【历史与文脉】

藏在垛石里的民间小调【历史与文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28 13: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每个地域,都有代表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符号。文字简约而内涵深厚,书画形象而生动传神,但都未免平面,且在古时总是为少数人所掌控,唯有那乡戏俚曲亲切自然,和着朴素的道德,杂糅最本质的世界观,扎根村野阡陌,深入民风骨髓。文明的种子,族群的血脉,就这样在一代代演戏人和观戏人的心口相传、意趣相投中,延续、融合、传承、发展。济南市济阳区的垛石迷戏就是垛石当地最好的戏曲印章。

“迷戏”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垛石、新市一带比较盛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迷戏最辉煌的时期。1900年前后,著名琴书艺人时殿元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获得成功。因此戏里有个道具“驴”,所以这种小戏被称为“驴戏”。群众特别爱听驴戏,常常听入了迷,所以在济阳群众称它 “迷戏”。迷戏的产生,是群众艺术活动与琴书说唱有机的结合。

【传承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艺术观赏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年轻人对迷戏比较陌生,专业演出队伍也日渐萎缩。但值得欣喜的是,村民群众们对迷戏的热爱终于又重燃了迷戏的火焰。

走进靳家道口大桥,开场的锣鼓家伙已咚咚锵锵地敲打了起来,戏台上扮相精美的演员咿咿呀呀地唱着,刹是好听。台下是从附近各村过来听戏的村民,他们带着自家的小马扎、小板凳围坐在戏台前。

《怕婆子顶嘴》

近年来,垛石街道辖区由梁登学负责的老年庄户剧团悄然崛起,据他所述,自己接触戏曲这一行业已经有40年了,从他年轻当兵时就在文工团熏陶,退伍后自己成立了剧团,剧团成立至今,演出年数已经有快十年了,自己的剧团一共有13位演员,各个是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更不在话下。这几年坚持在垛石演出,近三年表演的场次高达1000余场。剧团新编曲目《文明嫁娶》《婆媳模范》《贤惠媳妇孝顺儿》《绣绣新济阳》《借灯光》等新风尚曲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强的时代感,受到戏迷们的一众追捧。

“我们剧团不仅在靳家道口村,高屯村、柳家村等其他村我都会演出,每周三周六,雷打不动,知道村里的村民朋友就爱看咱演的这个迷戏,我们迷戏团的这几个人也有动力演,每次演都拿出最好的状态,不让乡里乡亲们白跑这一趟!”梁登学高兴的介绍道。剧团里的几个演员正在换戏服,演员们在一面简陋的化妆镜前,一丝不苟地为自己一笔一笔勾画着,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演出。

台下看戏的多是老年人,这些地方戏剧规模较小,但台下总是坐着忠实的观众,其中一位资深听众,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坐在马扎上,眯着眼睛,嘴里还跟着节奏一板一眼地哼唱着,陶醉在这独特的艺术享受之中。垛石迷戏是一代人的情结,它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古老戏曲婉转缠绵的唱腔早已深深植入那一代人的心里。

《吕洞宾嬉牡丹》

目前垛石迷戏从“村内演出”到“戏曲下乡”,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9月份垛石迷戏被列入济阳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文化振兴,垛石迷戏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垛石街道辖区内的“迷戏”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多,曾经式微的迷戏重新焕发生机,迷戏再度“翻红”并火爆“出圈”。

(为迷戏伴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俗文化。愿垛石街道的戏曲文化不断发展,薪火更亮。(图片由 垛石街道马文玉 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