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漯河卷烟厂制丝车间生产一线,有这样一位青年职工,退役军人、工段长、明星党员、技术能手、“黄金叶杯”烟机技能比武大赛第三名……这些都是他身上闪亮的标签,而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他在不同角色中始终如一的那份尽心尽责、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感染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他就是索汇洋。
发于微,择一事尽全心
作为一名党员,索汇洋立足本职岗位深耕细作,以强烈的责任感、敬畏心做挚爱事,把专一、专注、专业融入工作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
“河南中烟‘黄金叶杯’烟机技能比武大赛即将开始,感兴趣的职工可以报名了!”
“我要报名!”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更好地服务车间生产,入厂仅三个月的索汇洋积极报名参赛。
备赛期间,他每天天不亮便早早起床来到厂里,背题、晨跑、集训,一点一点学,一步一步积累。暑期酷热,他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两个月下来,从基本动作到专业要领,早已熟记于心。凭借着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拼搏的汗水,他最终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成绩虽然可喜,但索汇洋并没有沉溺于昨日的荣誉,褪去竞赛的光环后的他将工作岗位当作自己的主战场奋力拼搏。为了将竞赛备战期间获取的知识、磨练的技能更好地运用在工作中,在做好开机操作的同时,他认真分析每条线路的来源和去向,深入掌握工段生产流程和设备结构,严格把控岗位产品质量,在生产现场总能看到他紧张忙碌的身影。
图为索汇洋在教授徒弟切丝机操作技巧。
始于微末,发于华枝。作为一个技能竞赛“过来人”,索汇洋毫不吝惜将经验传递给车间青年职工。
“看,刀片进给到磨刀位置,这时候咱们可以稍微离远一点观察磨刀情况,从缝隙中看火花是否均匀……”
“马上要开始过料生产了,咱们需要一个人在现场盯着机器,另一个人提前到储片间跟着物料走一遍,这样出现情况能及时处理……”
从操作到生产,索汇洋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思想上“传”、业务上“帮”、实践中“带”,全心全力帮助青年职工提升工作水平,先后带领三位徒弟熟练掌握了切丝机操作技能,为车间关键岗位人员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钻于精,干一行专一行
行成于思,业精于勤。索汇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仅体现在技能提升中,在设备保养中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干好岗位工作,白班生产期间,索汇洋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车间,清吹烟尘、清理刀辊、检查排链,将日常清洁当成了深度保养,为一天的高质量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掌握多岗位技能,索汇洋的工作岗位调整到叶片加料机台。于是,大家常常会看到他拿着小本子紧紧跟在师傅的身后,把师傅的操作流程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一点一点刻在自己心里……
索汇洋认真听师傅讲解操作步骤。
“老师,‘质量月’要开展应急演练,咱们机台堵料的隐患部位都有哪些,怎么处置呢?“
“老师,您看我刚刚的预热步骤正确吗?有没有需要格外注意的点?”
从切丝机师傅转变为加料机小徒弟,离开“舒适圈”的索汇洋并没有茫然无措,而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渐成长为一名令师傅称赞不已的好徒弟。
白班生产时,加料机台需要等待前工序首批生产完成后才能进料生产。在等待期间,索汇洋并没有懈怠,而是不怕脏、不怕累,主动钻到设备下方认真清理保养,把检查不易发现,但容易藏污纳垢的死角处清理显现出“本色”。
“汇洋,再这么干下去,可要给你们机台发一个’卫生免检’的标志了!”现场检查小组的同事常常这样打趣他。
车间同事们在他的带动下,认真细致清理卫生死角,高质量完成班前清洁保养工作,为每日生产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着于细,偏毫厘不敢安
“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加料机台的操作中需要与各类数据打交道,在新岗位中,索汇洋总是一丝不苟,尽全力做好每一处细节,坚持与流量、精度等数据“较真”。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他总是拿起笔来一遍遍记录计算,与香料厨房、中控室一遍遍核对确认,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无虞。
“汇洋,短短一个月,本子上已经记录满了批次用料情况,用手机计算器多方便呀?”
“计算器可以用来验算,但是数据、公式还是写在纸上计算比较好,虽然麻烦了些,但能够及时发现过程有没有失误。”在他心里,宁愿多做一步,多写一点,也不肯算错一个数据。
也有同事向他发出“加料精度的误差在1.0%,达到标准不就可以了?”的提问,索汇洋对此耐心回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标准只是我们操作的底线,产品质量提升却是永无止境的,哪怕精度能够提高0.01%,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进步!“
索汇洋认真做好批次生产过程记录。
在索汇洋看来,只有以“较真”的态度去做好准备、核验,才能保障料液的掺配精度,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才能有保证。
事虽微,不为不成;道虽迩,不行不至。索汇洋在工作中完成的虽是一件件小事,但这正是河南中烟“担当者”形象的生动体现,他用尽心尽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岗位工作中淋漓尽致展现出了微而不小、强而有力的担当精神。(贾梦珂、孟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