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自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泉州市生态环境局引领创新,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产业特色,分区域、分行业、分领域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无废”模式。《泉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于今年1月印发,实施“1+6+8+N”战略,全力推进八个县市区专项任务,通过精细化管理与创新举措,促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加速城市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成功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无废”模式。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渐入佳境
在晋江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渐入佳境。港益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自动化处理系统,成功将废旧塑料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无纺布、汽车内饰原料等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每天,有200吨瓶砖被运至港益集团的车间,经过一系列精细加工后,这些曾经被视为废弃物的塑料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港益集团因此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去年,该集团共利用废塑料瓶约27亿个、废布边角料4万多吨,生产涤纶短纤约10万吨。
如今的晋江,生态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绿色低碳”已成为这座产业之城高质量发展
的鲜明底色。港益集团的成功案例只是晋江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晋江的绿色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垃圾分类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在鲤城区,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浮桥街道源昌江南城小区通过实施积分奖励机制,有效提升了业主们的垃圾分类参与度,形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同时,鲤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与区住建局联合行动,强化物业小区垃圾分类管理,通过桶边督导和执法督查,实现了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的显著提升,从初期的每日1至2吨增加到现在的7至8吨。此外,海滨街道金洲社区创新性地采用厨余垃圾就地分解技术,将厨余垃圾转化为生物菌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并成功在多个社区和单位推广,赢得了居民的广泛好评。
为进一步提升厨余垃圾处理效率,鲤城区还配备了75部专车并制定了4条转运路线,设置了114个接驳点位,覆盖鲤城区8个街道共81个物业小区。这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与创新举措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固废源头的有效减量,也为城市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陶瓷行业 “无废”模式引人注目
在德化县,陶瓷行业的“无废”模式同样引人注目。针对陶瓷污泥和废石膏等固废问题,德化县建立了统一收运的串联式治理模式,通过7台污泥专门运输车实现日均16.85吨污泥的运输,并借助视频监控与轨迹定位等手段实现了全链条监管。同时,德化县还打通了“废弃石膏-回收加工-陶瓷企业回购”的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了废石膏在企业内、产业内和产业间的生态循环。据了解,废弃石膏年综合利用量从治理前的1.8万吨增长至6.6万吨,直接经济价值从1100多万元提升至4000多万元,增长率达到270%。翻新石膏市场占有率达到70%,客户接受度高达100%。
此外,德化县还积极引导企业培育资源化综合利用能力。鑫源再生资源项目年处理固体废物能力已达6.6万吨,实际处理量5万吨,回收利用率75%。美岭新型建材项目规划年处理固废21万吨,目前建设进度80%,预计投产后将新增就业岗位30个,年产值可达1亿元。城东工业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占地面积28968.24平方米,预计年处理固废能力达到10万吨,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出水稳层8万方,再生骨料13.3万吨。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德化县陶瓷产业的绿色转型水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接下来,泉州市将“无废细胞”创建为抓手,推进8个专项任务以及52个项目建设,凝聚一批典型示范模式,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点上有特色、区域有创新、整体有质量。(图片由林杰 陈月冰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