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筑创新引擎:上海银行业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29 16:2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9-29 16: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快速增长势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供给比例达40%左右。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位于全国领先地位,2023年,上海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沪上银行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战略,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加大资金支持等方式,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金融改革,提升服务效率

发展新兴产业意味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针对新兴产业特点,银行业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改革,通过搭建科创金融生态圈、推出线上标准化产品等方式,提升服务新兴产业的效率和便捷性。

南京银行上海分行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打造科创金融生态圈,持续科创金融专营模式建设工作;创新“小股权+大债权”以“私募股权基金+银行信贷投放+资源整合赋能”全方位支持企业高速发展;搭建沪上金融生态圈,以“搭平台、享资源、促融合”为核心主旨,实现科技链、资源链、金融链三链融合,助力科创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桥资本发布会近日在上海浦东举办,会上,南京银行“政银园投”基金金桥试点方案正式发布,并成立“金桥科技产业早期基金”,标志着该行“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再次升级。据了解,“金桥科技产业早期基金”是南京银行在上海地区打造的首支“政银园投”基金,基金规模1.105亿元,重点投资金桥片区新通信、智能造、未来车三大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耐心资本、长期资本。

资金扶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伴随科技创新发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和扩散,催生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系列新兴的细分产业。为更好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金融业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金融产品,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通过高质量金融服务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智慧天网创新工程是由上海市设立的科技重大专项工程,所属的卫星研制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金融对其的支持至关重要。为了保证此次火箭运载采购合同顺利执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协助设计个性化履约保函方案,该方案既满足了交易对手收款方式及时间节点要求,也为工程牵头企业定制了资金支付及组合配置方案,提升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保证工程顺利运转。

为更好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切实加强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推出“专精特新企业贷”“专精特新巨人贷”“科技e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持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满足战略新兴产业多元化金融需求。

上海D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端电子装备基础设施设计、研制和应用处理方案于一体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公司于今年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符合光大银行“科技e贷”的申请条件。

“科技e贷”是光大银行近期推出的一款专为科技型企业打造的贷款产品。该产品可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支持。在审批及流程方面,该产品借助智能化审批模型全面评估科技企业信用状况,可做到精准、高效发放贷款。服务对象方面,该产品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除了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均可申请,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

“科技e贷”产品自助化线上提款、线上还款、随借随还的特点打动了客户,最终分行为其提供了700万的信贷支持。“感谢光大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打造的特色产品,让我们享受到如此便捷的融资服务”,客户对光大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表示了极大的认可。此笔业务的落地,是分支行精准发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又一体现。

助力海外拓展,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紧抓上海市政府鼓励符合条件的新经济红筹企业回归境内上市的机遇,为拥有多项专利的某医疗器械行业红筹企业提供架构重建方案,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该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心血管领域创新型平台型医疗器械企业,拥有已授权一百余项PCT专利,在中国、中东和欧洲均设有研发中心,已搭建完整的红筹架构准备赴境外上市。考虑到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境外融资渠道和方式的影响,企业希望拓展境内新的融资渠道助其海外业务发展。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获悉此情况后,全面梳理客户需求,与行政机构及监管部门积极沟通,设计跨境架构重建服务方案,帮助该公司转向境内上市,拓展融资新通途助力海外发展,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