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搬进大厂房 临安区板桥镇违建治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鲁网    2024-09-13 16:24
来源: 鲁网
2024-09-13 16: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竹材分拣中心

小作坊整治前

小作坊拆除后

“记得有一次大年三十下大雪,凌晨四五点还在忙着除雪,就怕工棚被压塌。如今搬进了大厂房,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还有保安24小时巡查。”搬来临安区板桥镇竹材分拣中心的企业主王士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可以睡个安心觉,产量还是以前的两倍多,收入提高了不少。”

这个小作坊搬进大厂房的故事,要从一场“心连心”的违建治理说起。

板桥镇地处临安东南部,是传统的竹材经销重镇,全镇共有竹材分解初加工经销户39家,多数分布在板桥镇镇政府以南牧松线(206省道)沿线的八九个村,核心区在桃源、牌联和界联三个村。

“牧松线是省级公路,更是板桥镇的门面,私搭乱建的竹器加工小作坊零散分布于道路沿线,严重影响当地形象,还有安全隐患,必须拆除。但毛竹加工又是当地百姓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拆了之的话,村民的生活来源怎么办?”板桥镇村镇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当地政府一直以来的“心病”。

“心病”怎么除?“左思右想,我们决定拆旧房、建新房,将牧松线沿线低小散的竹器加工小作坊集体搬迁至标准厂房。这样一来,百姓的顾虑打消了,牧松线周边的环境也能好起来。”板桥镇相关负责人说。

“药方”确定了,接下来便是稳步推进。板桥镇通过组建专班,分区块定人定岗,将任务细化落实,同时有机整合巡查队、安管员、交管员、网格员、党员、民兵等队伍,全面开展辖区违法建筑大排查,确保排查扎实细致、到边到角。

“违建治理就讲究一个心连心,硬搞往往起到反作用,还是要耐下心来慢慢沟通。”板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确定清拆点位后,为了取得村民的理解,我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承诺拆后免费帮忙搬运物品、清理垃圾等,尽可能满足村民的要求。”

今年4月,板桥镇对竹器加工小作坊区域4247平方米的违建进行集中拆除,牧松线沿线的低小散作坊不见了,复耕后土地全部进行集体流转,由“大户”统一种植水稻。“拆了之后,沿线环境整洁了不少,半夜也不会再被卸竹子的声音吵醒啦!”村民应大伯笑着说。

违建治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竹制品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桃源村沙塘弄三面环山的山坞里四幢标准厂房拔地而起,按照“聚集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牧松线沿线的39家竹器加工小作坊撤整归并,王士明和其他企业主迫不及待地从小作坊搬进了大厂房。

“过去,每天的竹子用量在1.5万公斤左右,现在有时候3.5万公斤都不够哩!”在桃源村干了10多年竹器加工的王士明租下了1000平方米的厂房,升级了设备,摆了4条流水线,产量实现翻倍。

王士明说,过去小作坊就在马路边,交通便利但安全隐患大,由于靠近居住区,晚上卸竹子时难免吵到大家休息,时不时就有村民上门抱怨……“如今,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搬来新厂房的好处可太多了!”

“竹材分拣中心进行集中生产、统一管理,并设立竹材集中堆放点,实行竹材进货、分拣、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三兴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应海峰介绍,竹材分拣中心由桃源村、牌联村、界联村组建的三兴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占地45亩,拥有毛竹分解室5个,直接解决本地劳动力约200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近100万元收益。

“通过违建治理,板桥镇不仅解决了潜在安全隐患问题,更改善了村庄环境、促进了区域产业提档升级。”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把违建治理作为重要抓手,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城乡共富基础。

临安区板桥镇供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