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9月13日电 美国当地时间9月12日下午,由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举办以“中美青年未来说”为主题的中美“Z世代”辩论交流会活动在纽约成功举办。
活动在著名中国青年古筝演奏家吉炜教授演奏的古筝曲《紫禁·瑶光》的优美音乐声中拉开帷幕。来自中美两国的八名“Z世代”分组两队,围绕“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辩论,为现场约2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一场思维盛宴。
正方代表队由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的中国香港青年麦灏廷、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青年吕心怡、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高守军(Liam Green)和上海纽约大学的美国青年艾米利亚·袁(Amelia Yuan)组成。正方在立论中表示,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展现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包括经济增长、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医疗进步。他们提到,人工智能预计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正面贡献,并在材料科学和绿色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人工智能在气候科学中的预测精度有显著提高,而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大大推动了癌症检测和蛋白质研究的发展。在结辩陈词中,正方表示,尽管存在未知风险,人工智能的总体积极影响仍然大于这些风险。他们强调,历史上的技术革新往往伴随着新工作和新行业的出现,而人工智能也将创造新的机会和发展前景。同时,虽然这一技术面临挑战,如算法偏见和网络安全问题,但这些并非不可克服。正方呼吁通过国际合作与创新,将人工智能技术的正面影响最大化,提升人类生活质量。
反方代表队由就读于上海纽约大学的美国青年施瑞君(Regan Slattery)、斯坦福大学的中国青年黄铂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中国青年王子昕和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PI)研究和编辑助理林乐乐(Johanna Costigan)组成。反方在立论中表示,人工智能目前的潜在负面影响明显超过了其正面影响。他们指出,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严重的伦理和监管问题。例如,行业监管滞后导致了产业对深度伪造技术和网络安全威胁等问题的忽视。此外,企业在缺乏明确法规的情况下,往往优先考虑利润而非安全和伦理,这增加了技术被滥用的风险。同时,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的冲击也不可忽视,低技能和低薪工人面临失业风险,而全球不平等现象也将进一步加剧。在结辩陈词中,反方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具有潜在的积极变革能力,但现阶段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例如如监管不足以及人工智能所导致的就业市场不平等问题。他们强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尚未有效解决这些负面问题,甚至可能因为监管缺失和不平等加剧而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反方呼吁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和政策,以减轻技术的负面影响,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在大交流环节中,中美青年围绕“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思考和路径探索”、“中美人民如何避开信息茧房约束以实现更好的沟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林乐乐表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中美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两国青年要勇于担当,从未来着眼,从务实处着手,为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吕心怡表示,信息茧房效应很不利于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甚至容易引发诸多误解和误判。两国媒体要向受众负责,成为可靠的信息提供者,成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助推者。
黄铂聆表示,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在于文化误解和偏见。她通过个人在中美文化之间的经历,揭示了这种误解如何影响两国关系。她认为,通过加强文化交流项目和保持开放的政府沟通渠道,可以有效解决这些文化障碍,促进两国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担任主持人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前总裁、华美孔子学院理事长贺志明(James B. Heimowitz)以及担任点评嘉宾的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刘克明对中美两国青年的担当、责任感、远见、智慧和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贺志明先生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批赴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之一。四十余年来,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两国,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经验。对于本次活动,他评价道,辩手们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中的杰出表现,预示着中美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充满希望。两国青年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和国际视野,将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克明教授同样对辩手们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入研究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赞扬。她特别赞扬中美两国青年不仅在各自的学术和职业领域内表现出色,更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和智慧。此外,刘教授还重申了辩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的重要性,并呼吁在当前政治环境下,应继续秉持“接受分歧,保持对话”的原则,以促进更深入的理解与更广泛的共识。
据介绍,中国日报青年频道的《中美未来在青年》《少年会客厅》《青萍》等工作室和专栏将陆续推出活动相关系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