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关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科创精神,2024年7月,江苏大学材料学院“‘云’端携手,筑梦边疆”实践团队联合共青团绿春县委员会走进绿春县大兴小学,开展2024年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石榴红”专项活动。团队成员基于自身专业特长及现有资源,运用“情境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模式,为大兴小学孩子们送去垃圾分类、航天科普、急救培训、安全教育等素质类课程,让孩子们在学、思、演、练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垃圾分类课堂上,实践团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团队成员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向孩子们普及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分类垃圾。“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们轻松掌握环保理念,更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团队负责人刘泽宇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还明白了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同学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航天科普课堂上,实践团队组织了一场水火箭制作和发射活动。团队利用专业知识,向孩子们讲述了水火箭升空的基本原理,并且带领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水火箭。通过“知识传授+亲手实践”的模式,让孩子们体验了水火箭制作与发射的全过程,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完成制作后,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了水火箭的发射试验。随着一声声欢呼,一只只自制的水火箭冲向蓝天,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的表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授水火箭相关知识
安全教育课堂上,实践团队联合当地红十字会为孩子们带来了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心肺复苏术等常用急救知识。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首先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和心肺复苏(CPR)的操作流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实践团成员面对面地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操,确保每位孩子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每一项操作。除了急救知识外,实践团队还特别强调了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发放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册,引导孩子们关注溺水、用火、用电、食品等方面的安全知识。
图为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演示心肺复苏术
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在心中播下了探索与创新的种子。实践团中有一位成员,他自身也是受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当他看到这些孩子的笑容时,感触颇深:“我从小也是在大山里长大,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考进江苏大学。今天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就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希望将来能回到云南的家乡,用我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片由胡自龙、杨昊、何嘉鑫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