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的探路人

幸福村的探路人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8-19 14: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大山深处,有一处被誉为“高山平原、避暑圣地”的地方——榛子乡,而幸福村就位于该地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幸福村推进粮烟协同、产业融合发展让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些变化,离不开乡村振兴的探路人——村党支部书记张代英。

回归家乡,勇担重任

图为:张代英作为村书记在乡镇工作会上发言

张代英,1979 年出生在兴山县榛子乡幸福村。年轻时他当过民办教师、开过大货车。2020 年,响应家乡党委政府的号召,毅然选择回乡,挑起村支书这副重担。

“当时,县里好几个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大家都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乡亲们都很羡慕,但是找不到出路,我们心里都很着急。”回想起当时张代英印象深刻。经过多方调研,他和村干部商定将发展产业作为第一要务。他带领种植大户跑遍了县乡农业、烟草、旅游等部门,走访了蔬菜、烟叶等种植户,四处寻求支持,学习经验。同村两委班子也多次召开会议,对村里的自然资源、土地条件、劳动力状况等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分析。他们还邀请了农业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听取专业意见,在综合考虑种种因素之后,村里一致决定,将发展烤烟、蔬菜种植作为核心产业,加快发展高山避暑旅游经济。

然而,当时部分村民对烟叶种植心存疑虑,在大家犹豫不决时,张代英决定带头种植烟叶。他主动找到当地烟草部门,坚定地表达了带头种烟的意愿。愿当这个先行者,带大家发展烟叶产业。

勤学好问,练好本领

图为:张代英在田间进行烟叶打顶操作

县烟草部门将幸福村纳入种植专业村,安排素质过硬、技术高超的骨干人员驻村指导,将张代英等新种植户作为技术帮扶对象,手把手教技术、抓培训。张代英明白,种好烟叶,技术是关键,在不耽误村里工作的前提下,他整天泡在烟田里,仔细观察烟叶生长,晚上又缠着技术员学习烟叶种植烘烤关键技术。

从烟苗移栽,到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烟叶采摘烘烤,每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他常说:“技术在别人那永远是别人的,自己学会才是真本事,还要带乡亲们学好,一起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张代英逐渐地掌握了全套烟叶生产技术。

第一年,他种植了26 亩烟叶,烤出了高质量,收获了稳稳“第一桶金”。在村里,他以身作则,树立了靠技术吃饭、产业致富的榜样。

榜样引领,逐梦同行

图为:张代英入户宣传产业政策

从 2021 年种植 26 亩到今年的90 亩,烟叶规模、质量和家庭收入稳步提升。作为村书记,张代英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富。他积极动员农户种植烟叶,耐心分享种植经验,用身边致富典型事例,鼓舞大家,消除顾虑。

近年来,为保障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兴山烟草部门推行“书记全域主责、委员包片主导、党员包点主管、技术员包户主抓”的工作模式。针对薄弱户和新户,在各烟叶种植环节,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通过“一对一”跟踪辅导、“点对点”服务监管等方式“提弱增强”。在烟草部门的有力措施和村里分组帮扶下,新烟农们迅速掌握着烟叶种植的关键技术,种植水平也一步步得到了提升,收入也得以提高。

幸福村的烟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有 52 户村民种烟,四年时间,种植规模发展到 1770 亩,实现翻一番,全年种烟年收入近800万元。除了大力发展烟叶产业,幸福村还坚持“以烟稳粮、以烟促粮”定位,依托产区资源和特色产业,构建“烟叶+N”新业态,推进“烟叶+菜薹”“烟叶+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融合规模和效益,确保烟农多元增收。

张代英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感染了众多村民,让他们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和新途径,探路人也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紧跟乡村振兴发展方向,深入挖掘各项产业的潜力,拓展产业致富新模式,让幸福村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走出了自己的“幸福路”。(万培林、许亚光)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