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先后打造了太坪村竹林湾、丁村村转山、雨台村两天窝三个脆李示范基地,共种植脆李面积达4.1万亩,年产值约1.4亿元,实现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聊及脆李产业,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党委书记张祖伦滔滔不绝。
在山盆镇,脆李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多年来,该镇按照“支部引领推产业,示范建设带民富”的思路,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持续优化“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全力发展“山盆脆李”产业。
一颗脆李 兴了产业富了村民
“山荒、田瘦、人穷,群众在山地间见缝插针种植洋芋、包谷。”过去,人们总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山盆镇。
如何在“山盆”“石缝”里“掘金”?这成为干部群众共同面临的挑战。
“脆李是‘土特产’,可以试试看。”“脆李价格比包谷高,有潜力,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就一定能打开销路。”通过组织各村党组织书记座谈、讨论之后,山盆镇将发展目光投向农户种植在房前屋后的李子树上。
“如果管护得好,1亩脆李产量能达3000斤以上,按照每斤5元的市场价来计算,能收入1万多元。”张祖伦介绍,山盆地处黔北高原,属中山峡谷地带,气候宜人,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脆李生长,且李树根系发达,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深山里的“生态宝贝”。
明确发展方向后,山盆镇积极建设示范点、示范带,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党群小组+N”的方式,持续优化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政策支持、统一销售推介、统一品牌策划、统一精深加工“五个统一”发展思路,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一条龙”服务,助推脆李产业规模化发展。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脆李丰收
一套技术 提品质抬身价
“种李子不难,但是种出能卖高价的精品李子,还是不太容易。”丁村村村民张德亮坦言,刚开始,由于管理技术跟不上,导致李子产量低、口感差,卖不起价。
针对山盆脆李遭遇的“成长烦恼”,该镇请来农业技术专家开展“田间课堂”,重点围绕李子施肥管理、病虫害预防等内容,进行果树种植培训,普及低产改造技术,帮助农户搞好果树管理,确保李子品质。
同时,由各村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外出学习取经,以“理论+实践+试点”方式,持续提高群众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的能力,全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农人”。
在科技加持下,山盆镇进一步探索脆李飘香“绿色+特色”的新发展思路,精心培育优质连片基地3个,深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为7万多群众找到了一条“靠山栽树、靠树致富”的增收之路。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脆李丰收
一个品牌 推动业态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山盆镇坚持党建引领,从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思路出发,横向推动脆李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纵向推动脆李种植向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营销等环节延伸,帮助乡村产业从单一的产品走向产业链竞争。
“产业链的延长,让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一产’转‘二产’,让科研成果转换成特色‘伴手礼’,提升了脆李附加值和销售规模。”张祖伦介绍。
让农民从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中获得更多收益,山盆镇还积极探索“季节经济”发展方式,用心布局脆李精品种植线、设计脆李花果旅游线、打造农耕文化体验线,精心筹划并举办“赏花节”“脆李杯”篮球赛等活动,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今年,该镇还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的方式助推脆李“出山”,在依靠农民自销、超市代销、党员干部助销的同时,畅通脆李网销渠道,不断擦亮山盆脆李“金字招牌”。(牟元媛 李成|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