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走进湖北省利川市烟区,随处可见新能源烘烤、无人机飞防作业、土壤保育、…“绿”意已布满烟田、扎根烟区。
近年来,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烟叶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工作思路,以“绿”为底,用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烟草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努力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描绘烟区生态新画卷。
能源烘烤实现增绿减排
烟叶烘烤时节,在利川烟区烘烤工场,一座座生物质颗粒烤房、电能烤房排列整齐,烟农熟练的操作自控仪表,精准地调整温湿度。
“现在烤烟轻松多了,采用生物质颗粒烤房,配套使用生物颗粒燃料,只要在自控仪上设置好烟叶变黄、定色、干筋等环节的温湿度烘烤曲线,按时在料斗中添加颗粒燃料,就能自动化烘烤了,既省时又省力。”南坪乡烟农董明旺深有感触地说道,以前烤烟都是用煤,煤烟呛得喘不过气来,在清除煤渣时满身都是灰尘。生物质颗粒烤房不但节能节力,还降低了污染物和废气的排放,同时又提升了烟叶烘烤质量。
新能源烤房
近年来,利川市局以新能源烘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烟区对传统的煤炭烤房进行改建和新建,加大升级改造力度,加快推进生物质颗粒烤房和电能烤房建设步伐,取代传统燃煤烘烤,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了污染源,开启烟叶绿色低碳之门,守住碧水蓝天。
据烟农专业合作社服务人员介绍,能源烤房与传统燃煤烘烤相比,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省时省力、卫生环保、保障质量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全市改造和新建生物质烤房1180座、电烤房14座,逐步走上了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增绿减排的新能源烘烤之路。
科学防控构建绿色体系
近年来,利川市局始终坚持走生态安全、绿色防控的发展之路,依托科技赋能,积极落实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构建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为绿色生态烟叶生产发挥关键性作用。
无人机飞防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植保方针,科学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严格控制氮肥亩用量在6.5kg以内、稳定磷钾用量,采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着力减少化学肥料用量,做到对症、适量、合理用药,确保减少农药用量10%左右,并将全市烟叶病虫害损失降低到3%以下。
持续推广绿色高效专业化植保技术,推进地膜回收资源化利用、以叶部病害为主的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烟蚜茧蜂防治,异色瓢虫防治蚜虫、性诱防治斜纹夜蛾技术,蠋蝽防治斜纹夜蛾、生防菌剂防治根茎部病害等技术推广,统筹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的病虫害防控技术。
“前几年遇到极端气候,烟田病虫害就发生了。现在烟草部门释放了蚜茧蜂,蚜虫没有了,病虫害也减少了,即使有局部发生现象,利用无人机飞防,省时省力更有效,全靠烟草部门科学防控!”汪营镇烟农张兴全发自内心的感慨。
据统计,2024年全市推广蚜茧蜂防治蚜虫15万亩(含大农业);植保无人机应用面积3万亩;生物菌剂替代化学农药3万亩以上;地膜回收资源化利用2.2万亩以上,专业化植保率达100%。
土壤保育夯实绿色基础
土壤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利川市局(营销部)紧紧围绕烟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特性及烟农使用土地习惯等,抽取土壤标本进行检测,对土壤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积极开展土地保育工作。
土壤冬耕冻伐
常言说:“冬耕犁得深,庄稼肯生根”。为了使土壤保育落实落地,保持烟区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利川市局以土壤冬耕深翻为抓手,摒弃烟农传统冬耕模式,以补贴形式引导烟农开展土壤深翻改良工作,在立冬后冬至前将来年种烟田块深耕30cm以上,真正起到杀虫、除草、杀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蓄水、保墒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烟区不断探索“烟+N”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烟稻、烟玉米轮作、烟菜套种、烟豆共生的成功种植经验,不但改良了土壤,而且达到了轮作提质、套种增收、共生增效的效果,烟农收入不断提升。
据利川市局生产科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市烟区冬耕冻伐达到了5万亩、复垦0.5万亩,实现烟叶种植全覆盖;推广绿肥和烟菜套种2万亩,推广烟稻和玉米轮作面积3.8万亩以上,占比达70%以上。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活性、通透性等得到极大改善,进一步夯实了绿色生产的基础。
“下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烟叶生产全流程落实落地,不断推进烟叶生产向绿色生态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为助力产业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贡献烟草力量。”利川市局主要负责人吴卫国说道。(杨秀明、覃永生、张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