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久前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表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势力崛起,绿党惨遭失利。尽管如此,欧盟气候议程持续推进。在欧盟调整气候政策和产业战略之际,中欧双方共同的气候目标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中欧都致力于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发挥领导作用,应加强各自的国内气候行动,同时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充分讨论与绿色技术和气候相关的贸易措施,巩固伙伴关系,缓解贸易紧张局势。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林孝蓓(Belinda Schäpe)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 (CREA) 中国政策分析师
随着欧洲议会选举尘埃落定,中欧气候合作也迎来了关键节点。选举结果表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势力上升,绿党影响力削弱,这对于中欧双方共同的气候目标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欧盟调整气候政策和产业战略之际,研究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为促进合作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此次欧洲议会选举的结果标志着欧洲出现了重大的政治转向:右翼民粹政党势头上升,绿党惨遭失利。民粹主义情绪的高涨和欧洲议会内部的分裂,致使欧洲气候政策和对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降低。好在尽管如此,中间派政党仍勉强保持了较大的影响力,确保欧盟气候议程持续推进。
随着欧洲将绿色技术逐步融入其产业战略,中欧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等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欧洲气候政策定位为“确保欧洲竞争力的经济和安全政策”。在她看来,“这是一场竞赛,角逐出谁将率先实现气候中和、谁先研发出能够在未来几十年重塑全球经济的绿色技术”。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和加征关税,体现了中欧之间日益紧张的贸易关系。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将继续推进“去风险”措施,出台更多政策,让欧洲企业能够在绿色技术方面与中国相抗衡。中欧双方必须谨慎对待这些贸易紧张局势,避免冲突升级。
美国大选在即,特朗普可能再次当选,这意味着美国的政策可能出现转变。这种不确定性影响着地缘政治格局,也令全球气候议程面临严峻考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全球军费开支激增,挤占了本应急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美国退出多边气候协议,迫使中国和欧洲加大在全球气候领导力上的步伐。为应对这些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中欧需要制定战略性外交政策,展开强有力的多边合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尽管面临上述挑战,中欧仍可携手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欧盟计划在2050年成为首个碳中和经济体。去年,欧盟的排放量达到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Fit For 55”、“RePowerEU”等一揽子计划,欧盟到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至少减少55%,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将提高到至少42.5%。展望未来,欧盟有望在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加强这些政策。
作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使用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中国在过去几个月的排放量有所下降,今年全年排放量可能低于去年。通过制定新的国家自主贡献,中国有望为2035年减排30%提供新路径,包括为排放密集型和绿色技术行业提供明确的政策方向,从而加强在全球气候问题方面的领导地位。
绿色转型为中欧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遇。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清洁能源是中国去年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0%。欧盟今年通过的《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加强欧洲在绿色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欧盟和中国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努力为未来绿色技术提供坚韧和可持续的供应链。面对紧张的贸易局势,中欧双方可以营造一种建设性的竞争氛围,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气候融资也是中欧可以共同发挥重大作用的另一领域。欧盟及其成员国是全球最大的气候融资提供者。在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设立新的“损失和损害基金”,以及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的全球目标方面,欧盟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并没有提供气候融资的义务,但早在2015年,中国就承诺通过南南气候合作专项基金,提供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融资。截至目前,这一承诺已兑现10%。在即将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29) 和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欧双方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各国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挑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下一步,中欧气候合作应聚焦于四个关键领域。
首先,中欧双方应充分利用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和其他所有技术对话的机会,积极开展双边交流,携手应对在绿色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如电力市场改革、电力系统灵活性、工业去碳化和气候适应等问题。
其次,双方应就双边关系中的分歧和挑战进行开放性交流,特别是与绿色技术和气候相关的贸易措施,为缓解紧张的贸易局势寻求折中方案。
第三,面对全球经济碎片化和地缘政治的冲击,中欧双方应推进多边机制合作,倡导新的全球倡议,助力全球绿色转型。
最后,作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导者,中欧双方应加快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实现1.5℃以内的全球温控目标,并寻找创新方式,调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全球资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ays to chang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谢钰琦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