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晌午了,咱们先去村里的食堂吃完饭,回来再干吧。”临近中午,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姜楼镇马家村编绳工坊里,务工老人们正在商量着去村里的“孝善食堂”吃饭。
惠民县姜楼镇马家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46人,面对村里日益凸显的空巢、困难、高龄老人吃饭不便的问题,村里成立“孝善食堂”,为村里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让老年人食有所依。“百善孝为先,建设食堂的初衷是解决村里鳏寡孤独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运营过程中我们又拓展了业务,为村里老年务工人员提供饭菜,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姜楼镇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常永说道。
马家村的主导产业是安全网边绳编织,有40余家车间工坊,务工人员主要以不便外出或进厂的本村、邻村群众为主,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160人。为让孝善食堂更好的服务民生、助力产业发展,马家村调整了食堂服务对象,由最开始70周岁以上老人,拓展到60周岁以上的工坊务工老人,他们每次缴纳2元就可以就餐,平均每餐就餐人数有70余人。这种运营方式在保障老人吃的好、吃的饱的同时,也为村内的车间工坊吸引了更多务工人员,免去了他们的用餐花费担忧,帮助更多群众实现就业。仅去年一年,该产业的年产值就达5000余万元,务工人员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
从“小”食堂到“大”民生,从“一餐热饭”到“万能小院”。马家村孝善食堂常态实施陪餐制,村干部与老人一同用餐,做到在群众中间听民意、解民困;搭建餐前小舞台,免费为老年人提供京剧、东路梆子戏曲演出10余次,将孝善食堂发展成为“书桌”“茶桌”“文娱桌”,不仅是老年人就餐的场所,更成为联结村里老人情感的纽带。“在这里,我们这些老年人能聚在一块,听个戏、吃个热乎饭,还陪我们聊天,可真够享福的了!”说起孝善食堂,村里的老人们赞不绝口。
“下阶段,姜楼镇将积极推广孝善食堂,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从以物质保障向物质与精神兼顾拓展,从以保障基本生活向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实现民生保障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让‘小食堂’带动乡村新气象,带来乡风新变化。”姜楼镇党委书记李小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