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无棣:普法宣传润人心 法治建设惠民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26 16:3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26 16: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执法人员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让我懂得了法律法规、防调包、防火防潮等知识,还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经营者,一定要遵守法律、规范经营,走好自己的经营路和人生路。”山东省无棣县海丰街道零售户张林说。

普法春雨,润物无声。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烟草专卖局充分利用“3·15”“4·15”“12·4”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辖区开展多种多样、精彩纷呈的普法宣传活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全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浸润式”普法 用法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执法人员(右)走进渤海湾向渔民讲解海上安全知识

“邻里有了矛盾纠纷应该怎么办?”“农村宅基地、农田是不是私有财产?能不能进行买卖?”6月9日,无棣县柳堡镇岳里村村委会广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该县局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村民问题等,帮助村民了解法律知识,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该县局定期组织普法宣传队深入辖区农村、社区,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向群众讲解宪法、民法典、防范非法集资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为村民送上一份丰盛的法治文化“大餐”,提高广大群众辨别是非、保护自我的能力。

“今天多亏了普法人员的介绍,原来个人信息这么重要,今后我一定多加注意。”村民王大爷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该县局不断延伸法治服务触角,丰富普法宣传形式,深入农村建立普法阵地。通过开展多形式、多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为村民们提供“家门口”“面对面”式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为老百姓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法治服务,让大家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也为村民表达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截至目前,普法宣传队走遍了辖区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18个集贸市场、360余个村庄,建立乡村普法阵地22处,服务群众达到2200余人。用法治文化滋养淳朴乡风,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法治社会增添正能量。

“订单式”普法 用法治课堂护航青苗成长

图为法治宣传员(左一)在校园课堂讲解未成年人保护知识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拥有美好的未来,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远离危险水域,去正规的游泳馆游泳。”6月14日,该县局执法人员根据学校提报的法治教育需求,来到水湾镇中心学校开展法治授课活动。

活动中,法治讲解员针对当前社会和校园安全稳定形势,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详细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防欺凌、防溺水等知识,同时,结合校园典型案例,以法论事,告诫同学们引以为戒,构筑法治思维。授课内容趣味性十足,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环节更是点燃了同学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学校谷校长评价说:“今天的法治课堂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们的法治规则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学校的安全教育,这样的法治课堂多多益善!”

该县局积极调研辖区学校法治宣传需求,建立沟通协同工作机制,通过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累计为3000名在校生讲解授课、答疑解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持续做实、做优、做细法治宣传工作。常态化开展“护苗行动”“法治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等活动,持之以恒、精耕细作,引导未成年人约束自我、远离危害,用法治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该县局分管局长王春风如是说。

“滴灌式”普法 用法治力量守护公众权益

图为执法人员(右)在县法治广场向群众介绍防诈骗知识

“如果有自称网购平台的客服,联系你进行退款怎么办?”“有人要高价租用你的银行卡能不能给?”“以赠礼品为由,借用我们的身份证用来办电话卡可以吗?”

6月13日,在县法治广场,执法人员向来来往往的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执法人员运用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向广大群众“以案释法”,普及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交通肇事、电信诈骗等知识。

该县局始终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去思考新时代普法工作,坚持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时普法、公益普法、精准普法上下功夫,让普法活动实起来、活起来,让法律知识流入群众心里。

“普法人员讲解的真透彻,有些不法分子盯上了我们老年人,向我们推销理财产品、保健品,通过今天的了解,我学会了如何守好钱袋子!”棣丰街道办事处的王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打造普法工作新亮点,扎实推进新时代法治建设,用法治之光擦亮民生底色,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该县局主要负责人张绍峰这样说。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该县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沁润人心,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图片由宋曼曼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