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6月17日电(记者 宋平)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探讨生态产业与“绿色经济”的关系,以及生态产业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规划院和《文化纵横》杂志社于2024年6月15-16日联合举办了“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
此次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博物馆举办,从广义的“生态文明”概念出发,旨在系统梳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探讨“生态产业”的理论内涵、实践范畴及其体系构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将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推向世界,为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次研讨会聚焦“生态文明与新发展模式”“生态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三大主题,邀请了众多在生态、能源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如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等,以及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温铁军、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等若干专家学者。近40位学者围绕中国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明理论范式构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宏大工程,不仅仅是对环境问题的积极应对,更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模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增长动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摒弃西方环境政治话语中“环保—发展”二元对立观念,积极探索以产业为主导、实现发展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与会学者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不仅在于推进环保事业,更重要的是发展生态产业。这要求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突破西方传统的“环保-发展”二元对立困境。生态产业作为由能源和科技革命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和源泉。生态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还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美丽城乡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依托技术与理念的革新,生态产业将引领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系统性变革。
为推动中国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并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本次活动还发布了由王金南院士领衔、与会专家共同签署的《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倡议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助推建设美丽中国》。该倡议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发展生态产业需全面、准确地理解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基于这一理解,倡议书提出了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四大策略,包括其一,推动构建多元化、系统化、全链条的中国生态产业体系;其二,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引导、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其三,推动生态产业与生态美学的双向融合实践,探索构建以艺术文化赋能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其四,推动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管理体制、社会合作模式,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公众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培育。
实习生吴璇亦对此报道有贡献